移至主內容

稻穀與稻草比?

2011/08/30 09:53
5,267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許多農夫常聽到「稻穀與稻草的比例是1:1」的說法,換句話說「稻田裡收割稻穀1200公斤,相對的稻草也有1200公斤」,是否正確?

照片

圖片:張正忠先生提供

朋友問我這個問題,我發e-mail請教,科技時代,短短幾天收集到各地方的不同看法,還有張正忠先生實作測量,宜蘭大學黃璋如老師說:「看到那麼多回應,很令人興奮,很有趣的經驗。」

※台北意見一:應該更多一點,看品種。

※苗栗意見二:農夫沒有在秤稻草的啦。

※台中意見三:一般而言稻草會比稻穀還重稻穀重/全株重稱之為收穫指數此指數要達50%以上難難難請參考

※台東鹿野意見四:我也聽過 1:1 的說法好幾次. 

※嘉義意見五:一般水稻品種收穫指數在0.45~0.5之間,收穫指數=乾穀重/(乾穀重+乾草重)濕穀換算乾穀大約可以75%計(視含水量及稻穀品質而定),所以一般乾草重大概會比濕穀約輕一點點,1:1亦或可這麼說。

※高雄意見六:有關來信問到稻穀與稻草產量是否相同

因需考慮到品種的不同、栽培管理及氣候環境條件

故稻穀與稻草的產量不一定相同

※台北意見六:如果收得一份的乾稻穀,大約相對有乾稻草一份

※南澳意見七:這是哪位的見解,請他指出是哪一種稻作

※花蓮意見七:哈哈! 今天去問過三個農夫,說法都不一,有一人說是1:1,因為沒有人再算稻草的重要,收割機開完稻穗後,就會將稻草輾碎所以沒法計算,提出的1:1改天我會問農業改良場為你求證! ^^

※宜蘭慣行意見七:宜蘭田園,目前已進入二期稻作階段,休耕轉作及遍地播滿﹝田菁﹞,臨時要找濕的稻子,在宜蘭有困難,目前家中存有一些,曬乾整棵的稻子,梗稻291號,品質、收穫量都不錯。試驗結果報告,僅供參考:

全棵稻子 全長:88cm、總重量:2000g、去稻穀後,重量:885g

稻米部份:穗長24cm、重量:1120g

稻叢頭約:13cm、重量:未測 

結論:全棵稻子全長應包含(稻叢頭)

※台東池上意見八:您的答案是正確的!

※宜蘭有機意見九:因為稻草不是農夫關心的重點,所以平時未曾聽聞這樣的說法,不過,用今年保留的黑糯米穀種跟稻草抽樣結果,乾穀跟乾稻草的重量的差距應在10%以內,所以我想這樣的說法,應有一定的可信度

※花蓮意見十:請查閱”稻作學”課本,有個叫作”榖蒿比”的數據,確會因品種有些差異,但都跟1差不了多少,另這個數字都是用乾重算的…

※台中意見十一:稻穀佔全株重的比例稱為收穫指數,相信您用收穫指數這個名詞去做GOOGLE或GOOGLE SCHOLAR 的搜尋,應該可以獲得更完整與更有學術性的答案。

再查詢稻作學及研究如下

 

 

照片

 

圖二:稻作學76~77頁(張正賢譯著)

 

照片

圖三:稻作學310頁(張正賢譯著)

1.收穫指數(harvest index)=乾穀產量/總乾物重,常用來表示水稻穀產量

收獲指數:隨品種、管理和環境不同而異,約在0.3~0.5,(在「水稻生產潛力研究」論文第四頁表4不同品種收獲指數比較,最高有到70.8%,全文詳http://tdares.coa.gov.tw/htmlarea_file/web_articles/tdares/354/21-3.pdf)

2.穀?比(grain-straw ratio)=乾穀重量/乾?重

依品種的高矮有不同,在稻作學 310頁 表6.6不同品種的穀?比從0.4~1.23有所不同

 「收穫指數」、「穀?比」是學術界常用來比較產量高低的重要數據,從穀?比(乾穀重量/乾稻草重)研究數據更清楚知道「稻穀與稻草的比例不一定是1:1,會隨品種、管理和環境不同而不同。」

另外,嘉義大學侯金日主任補充說明「稻作學」310頁「選拔時捨高產及低總乾物產量」,最大目的為防止倒伏,尤其在高氮肥田區最容易發生,因為株高與收穫指數呈負相關,在高氮肥區選拔寧可選株高較矮且桿直立之品種,反而有較高之收穫指數。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