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德班氣候會議:護森林抗暖化 有何不對?

2011/12/08 00:37
2,105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圖/3日德班的反暖化遊行中反對REDD的團體。(謝雯凱攝)
 文/謝雯凱(低碳生活部落格德班氣候大會特派員)

 世界各國的官員與專家們為了對抗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想出了很多策略,包括清潔發展機制、碳交易、碳捕捉與封存、能源標準、促進低碳的再生能源等等,他們也想到了可以保護森林,利用森林來把碳貯存在木材、土壤與其生態系中。

 經過多年討論,2007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公約的峇里氣候大會(COP13) 中確立要擬出「REDD」這個機制,全文為「減少毀林及森林退化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實施的對象為發展中國家,談判工作小組這幾年來持續地研擬條文。而REDD在2009年延伸範圍,在氣候變遷公約的談判中正式進化為「REDD +」(讀作 REDD Plus) ,也就是再加上保育、永續森林管理與加強碳匯。

 各個保育組織、人權組織認為,依照過去多個國家圈地造林計畫、種植油棕等各種森林計畫的經驗,屢屢出現單一種植、惡意侵犯原住民權益、無法將利益帶給部落社區的情況,所以紛紛呼籲REDD+在未來必須明訂保護權益與生物多樣性的條文(Safeguards),保障生物多樣性、原住民權益、社區參與和政策資訊透明度。2010年氣候大會(COP16)產出的《坎昆協議》曾答應要納入保護條文,而在今年德班大會(COP17)第一周結束之際,我們從釋出的REDD+談判草稿中,欣然見到上述的各要點均已經納入,這讓森林保育團體普遍給予肯定。

 REDD+似乎成為解救森林並對抗氣候變遷的好牌,又可以作為已開發國家援助發展中國家永續發展的功德,無論已開發國家或開發中國家都對REDD+頗為熱中,每年的氣候大會上都成為最熱門的保育主題,在COP17會場可以看到各國攤位都突顯出REDD+先期計畫的相關成果,著重在保育、改善當地經濟狀況,以及社區培力這幾個好處。

 各保育組織則持續在監督全球REDD+計畫的執行,特別是相關條文的進度,但不同團體有不同的態度。國際保育組織多要求強化保護條文,關注的焦點大致有幾個:減碳成果與保育成果的查核機制與準則、仰賴森林生活的社區與原住民權益不得受到侵犯、接受REDD計畫協助的發展中國家也該有相應的國家森林保育政策、社區經濟發展、多方參與,以及政策透明度。有些團體提出應該注重婦女參與及其權益,相關政策須有性別敏感度。

 除了上述各點外,WWF特別提及REDD+未來的財務來源問題,據估計相關計畫每年需150-400億美元的規模,WWF建議要在綠色氣候基金成立一個REDD+的專責窗口。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說帖中對REDD的要求是,應在各國相關REDD+的政策與行動中,納入對貧窮民眾有益的策略(pro-poor approach),談判代表應關注如何測量、報告與查核REDD+的成果,因為這攸關減量成效,還有資金投入的效益。

 反對REDD+的團體主要為原住民權益組織,以及國際森林聯盟(Global Forest Coalition, GFL)。6日在COP17的周邊會議上,GFL的執行長 Simon Lovera 以染了一半毒的蘋果來譬喻,她說,當REDD計畫提倡者咬了沒有毒的那一半蘋果,並嘗到美好滋味,但我們並不知道剩下的一半有沒有毒。她提出幾個REDD+華而不實的「童話」:會尊重原住民權益、會找得到基金投資保育、會帶給社區美好的經濟前景。在開場時撥放的一則影片也提醒大家注意,許多私營企業積極投入REDD+,還打算納入溫室氣體排放交易的體系中,但若非利之所趨,為何會有這麼多企業虎視眈眈;世界銀行積極支持REDD+也讓他們警覺,因為類似世界銀行這種國際投資中介的機構,多年來持續資助毀滅森林的開發計畫。

 筆者私下詢問Simon,對於REDD+目前談判草稿中列有原住民權益條款有何看法,她表示政府可能都說一套做一套,難以監督落實與否。國際森林研究中心(CIFOR)的Louis Verchot在部落格上也有類似的看法,他說:「舉例來說,萬一有國家做出的決策違背原住民的要求,[在條文中]沒有明確指示該怎麼處理,或該怎麼做這些決策。」

 REDD+的相關文件,相信會順利在這兩年定案,並開始在全球發展中國家推展,初期會有許多試驗計畫先進行。這顆蘋果到底有沒有毒,不久的未來便可以看清楚。

作者簡介


謝雯凱
,碩士班時研究國際政治與民眾參與,平時關心生態環境與文化資產,經常撰寫國內外環境議題專文。2007年起追蹤氣候變遷與能源議題,並經營NGO對抗暖化行動資訊網。現為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專員。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