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考試改革 學生前途茫茫
法學教育將出現重大變革,專業人才培養將置於學士後階段,未來法律系畢業生將無法參加律師等司法考試,規定法律專業研究所畢業生才具國考報考資格,對法律系學生未來出路造成衝擊。
專題記者/余娉婷、楊癸齡、黃姿華
法學教育將出現重大變革,專業人才培養將置於學士後階段,未來法律系畢業生將無法參加律師等司法考試,規定法律專業研究所畢業生才具國考報考資格,對法律系學生未來出路造成衝擊。 法案無配套措施 學界多反對 教育部推動三年制法律專業研究所,但因法律界教師意見分歧,政策目前暫時中止。不過,「司法官檢察官律師考試條例修正草案」卻已送入立法院待審,該案若通過,未來將只有法律專業研究所畢業生具司法考試資格,目前法律系在學學生五年後將喪失應考資格。由於未見配套措施,修正案引起許多法律界教師反彈,教師群並於四月十九日發表聲明要求重開討論空間。 據統計,台灣共有三十七所大學院校設置一百零九間法律相關科系所,每年畢業生約五千人,幾乎全數投入國考,但錄取率約只有百分之八。換言之,每年有近四千名法律系所學生畢業即面臨失業,許多人投入全天候補習或自修,待業學生比例高達百分之四十四,人力資源嚴重浪費。 教育部原訂九十七學年度起,將現有法律相關研究所轉型為法律專業研究所,招收非法律系學生,師法美制法律學院,將培養律師、司法官的階段置於學士後,並管制研究所總量及招生人數。配合應考資格限縮,有志成為律師或檢察官者,得先就讀法律專業研究所,大學部法律系畢業生將不能投入司法考試,僅以培養書記官、法務人員為主,且辦學評鑑不佳者可能被迫退場。 法律界教師對此多持反面意見,認為教育改革不宜過急,且應先改進考試制度及內容,例如提高錄取率,改善法律系所學生為搶佔錄取名額,爭相投入補習的現象。中正大學法律系主任郝鳳鳴表示,不應以立法等硬性方式進行,且應由負責執行的校方主導,調整基本架構。 為切合實務需求,近年來法律教育已有諸多改革,在課程上加強跨科整合、業界實習,並與國際接軌。近年也成立法律科技(際)整合研究所,廣招非本科系學生,已近似法律專業研究所的辦學理念,唯法科所畢業生不一定具司法考試應考資格。 政治大學法科所所長陳惠馨另指出,法科所除培養具跨領域知識之專業法律人才外,也可鼓勵學生將法學知識應用於原專長領域,促進台灣成為成熟的法治社會,其功能亦非法律專業學院可取代。 欲減補習風氣 恐適得其反 前教育部高教司司長陳德華表示,法律系畢業生太多,律師考試錄取率卻相對過低,導致學生花太多時間準備考試與補習,十分浪費人力資源。陳德華認為,為改變國內補習風氣,應限縮律師考試資格,讓專業研究所畢業生應考,並提高錄取率,才能使人才適性發展。 但法律界教師在聲明稿中指出,目前改革方式不但無法解決國內教育問題,甚至使更多學生為進入專業研究所而補習。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助理教授林志潔認為,學生將視進入專業研究所為取得律師資格的唯一途徑,專業研究所入學考的補習情形將更嚴重。 林志潔說,新制的律師考試錄取率高,學生進入專業研究所後,反而更容易荒廢學業。她說:「七年教育不見得能製造出菁英,有可能適得其反。」 限制學生總量 後續問題多 陳明真指出,目前法律系畢業生失業率高,未來若實施專業研究所學生人數及學院總量的管制,將有效解決失業問題。但法律界教師質疑管制後,有法律系但無法學院的學校可能面臨師資、教學資源整合及招生方面的困難,且因資源集中北部,更可能造成未來法律教育「重北輕南」。林志潔表示,全國將僅存四到五所法律專業研究所,教育資源壟斷會造成更多城鄉差距等問題。 私立大學法律系生存空間,未來也將面臨衝擊。東海大學法律系教授張麗卿表示,法律系畢業生若失去報考律師資格,學生可能不再視法律系為第一志願,私校法律系若不改制並籌設專業研究所,招生將面臨衝擊。郝鳳鳴則持不同意見,認為法律系畢業生出路並非只有律師一途,仍有司法實務、從政等方向可走,私校法律系仍有生存空間。 教改草率 法案定位不明 台北大學法學系主任陳春生認為,相較於外國,台灣法學教育改革目前最大的問題是定位不明。舉日本為例,日本的法學教育定位為菁英式,以培養少數專業法律人才為取向,而台灣的法學教育既非菁英式教育,也不是以人人都具備法律常識為目標。而改革過程過於草率也是問題之一,陳春生指出,日本在二年間集合各方專家成立「司法制度審議會」並密集召開會議;反觀台灣僅在半年內由二位學者提出研究報告就要修改法案,實在過於倉促。 ◎「司法官檢察官律師考試條例草案」重要變革內容 一.限制法律專業研究所畢業生才具司法考試資格。 二.現行法律系在學學生五年後即喪失應考資格。 三.新舊應考資格同時存在期間,舊制錄取率將逐年降低。 |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