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梅多颱,海溫是關鍵
圖/今年梅雨季6月11日單日累積雨量圖(照片擷取自氣象局)
文/柳中明(低碳環境學會理事長)
個人在2012年5月14日於聯合報民意論壇,依據台灣近海的高海溫特徵,指出:「過去很少發生的多梅、多颱,非常可能發生」。當時提出:「屆時脆弱的台灣山區,必將遭受嚴重摧殘」。沒想到才不到一個月,豪雨災難就已於6月12日降臨,全台各地土石流、山崩、撤村、停班、停課,比比皆是。因此,個人不斷呼籲,希望各界積極準備因應今年可能多梅多颱的氣候特徵,到颱風季末,台灣非常可能是柔腸寸斷,慘不忍睹。
去年台灣風調雨順,馬總統說台灣非常幸運,其實是因為台灣近海海域海溫偏低。附圖一為美國NOAA衛星遙測台灣近海海溫與長期平均值間之距平值,3、4、5月海溫多是較長期平均低0.5-1度間,直到六月下旬才略上升。2011年梅雨季少雨,南部地區最強降雨,是出現在6月28日,當時梅雨季早已結束,也無颱風,僅屬偶發的對流性強降雨系統。爾後台灣近海海溫持續偏低,直到八月下旬海溫升高。全年唯一的侵台颱風南瑪都就出現在8月29日,恰恰在海溫升高之後。
沒錯,海溫一升高,降雨系統就容易發生,特別是對流性降雨。同時若颱風走向靠近,就易影響台灣。
附圖二為2012年3、4、5月台灣海域海溫距平,明顯地與2011年不同,海溫偏高1-3度間。結果今年入梅早,4、5月降雨量多,如淡水較長期平均多56%,新竹51%,台南116%,恆春151%,宜蘭118%。六月更是暴雨綿綿,號稱史上第三大梅雨量,但仍待六月結束才知確切氣候記錄。
台灣附近海域主要受南方黑潮暖流,與北方大陸沿岸冷水影響。前者強勢,則台灣海域海溫上升,如今年三月起,黑潮不斷北進,到六月則已北侵入渤海(附圖三)。數個月內,渤海海溫由低於長期2度上下,到高於長期3度,當地海域生態系統如何能夠適應,真令人好奇。可想而知,去年台灣海域海溫偏低,乃是北方冷流沿著大陸海岸進入台灣所致,雖然不會促發嚴重的生態耗劫,但卻壓制著降雨系統的發展。
未來數個月,台灣海域海溫或會略降,但可能需要三個月才會顯著改變。同時,今年恰是反聖嬰轉換為聖嬰之年,氣象局在五月初就預期今年侵台颱風會達到長期平均3.7個,且來自較遠的海域,形成超級強烈颱風的機率高。若再考慮台灣海域的海溫偏高,7、8月多颱多降雨的情勢,乃是非常明顯。
海溫偏高真的有利於颱風強度加強,並引導颱風走向嗎?
2005年美國卡翠納颶風摧毀紐奧良市,在事後的分析報告中,專家指出墨西哥灣海溫高於長期平均1-2度,且以緊鄰路易斯安那州海域的海溫最高。同時,海溫高的區域,向下深入上層混合層,約達200公尺深。該報告認同海溫偏高,可能是卡翠納颶風增強為最強颶風的原因之一,但未明確指出颶風是否因此走向海溫偏高的路易斯安那州紐奧良市。
我國氣象學者余嘉裕、周佳與朱寶信分析台灣附近颱風走向,發現2000-2006年間侵台颱風平均一年5.7個,而在1970-1990年間平均一年3.3個。三位學者認為是因為赤道中太平洋偏東海域(5oS – 5oN, 130oE-175oE)的海溫升高,導引颱風走向偏北,且多進入東海海域,自然形成有利於頻繁侵台的條件。
海溫偏高有利於颱風強度加強與引導颱風走向,這方面的數值模擬研究,確實有成功的例子。同時,衛星遙測技術掌握海溫偏高位置,以掌握對流系統走向,甚至於運用在颱風走向預測,也是有許多學者在嘗試。但是,海溫觀測不易,遙測資料並非可以及時取得,而且以上的概念也並非全然可靠,所以實際運用在颱風預報仍是非常困難。
2009年8月7-8日莫拉克颱風侵台,台灣災情慘重,但是當時近海海溫偏低,東岸海域約較長期平均低約1度 (附圖四)。反之,當時27oN以北的海域,海溫偏高1-3度,但莫拉克颱風卻是未進入海溫升高區域,反而沿著其邊緣,由東向西直撲台灣。不過,由於台灣附近海域的海溫偏低,颱風強度並未增強,反而移動緩慢,配合西南氣流進入台灣海峽,造成中南部豪雨綿綿,災情慘重。
所以,海溫改變緩慢,確實可以運用在氣候趨勢的掌握,但非可以運用在實際每日降雨或颱風變化的掌握。2012年6月,台灣海域海溫持續偏高,多梅、多颱的情勢已經是非常明確,我們就要擔心如2011年秋泰國、2011年初與2012年初澳洲,在連續五個月豪雨後的嚴重災情,是否會在台灣發生?
作者簡介
柳中明,美國猶他大學氣象學博士、曾任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現為低碳環境學會理事長。專長於全球變遷、大氣化學、大氣輻射等領域。
【延伸閱讀】
《下一場災難 進行中》柳中明 28-Mar-11 低碳生活部落格
《柳中明回應:「莫拉克降雨多 與暖化無關」》柳中明 14-May-10 低碳生活部落格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