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攻玉山 玉管處規定早上10時得通過排雲山莊 否則就須折返 愛之?害之?
※ 歐巴馬55歲就退休,川普70歲才開始當總統,世上每個人本來就有自己的發展時區。身邊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後面,但其實每個人在自己的時區有自己的步程,不用嫉妒或嘲笑他們,他們都在自己的時區裡,你也是。生命就是等待正確的行動時機。所以,放輕鬆,你沒有落後,你沒有領先,在命運為你安排的屬於自己的時區裡,一切都準時。(引自每日頭條網站) ※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慢慢來,慢慢來,你會找到最滿意的竅門。媽媽正在耐心等待孩子把蝴蝶結紮好,這個等待的過程就是讓孩子成長的過程。孩子在自我探索中,終會找到紮好蝴蝶結的辦法。」這是作家龍應台在她的著作裡所寫的片段,說明了一位媽媽耐心的看著孩子的摸索成長,「從媽媽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難;難得的是媽媽會蹲下來,保持和孩子一樣的高度看世界——我們是一樣的生命,我們彼此尊重,我們一起成長。」若將這種態度用在登山領域上,管山的、登山的都在一樣的高度看問題,該有多好?
曾經在網路上看到這一句話,「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我催它,扯它,責備它。蝸牛受了傷,流著汗,繼續往前爬。正當我鬆手不去管蝸牛的時候,我突然聞到了花香,感受到了微風。」相信任何一位上過學的都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毛澤東曾說:「『欲速則不達』,這不是說不要速,而是說不要犯盲動主義。」這個速,包括臨場的反應速度、做事的速度以及行的速度。用在登山這乙節,心急哪能吃下熱豆腐?不要在意他人走多快,而要在意自己能夠走多遠?登山要尊重自然規律也要注意自己的節奏,腳程因人而異,為什麼要用時間來限縮一些腳程較慢者的合法合理權益?尊重每一個人的登山節奏,慢並不表示不能、不可、不得、不該、不行?
既可惜又可恨,在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的官網上,明列:「玉山主(西)峰單日往返入園申請說明」,其中有一條規定:「入園時間原則為上午5時以後,出園時間原則為下午17時以前。為安全考量,上午10時以前未扺達排雲山莊者,請一律折返下山。」這個限時通過「攻擊發起線(軍事術語)」的規定,對山友來說,是益?是害?誰說得準?誰說了算?登山,兩頭摸黑也是常有的事,玉管處又何必處處設限?尤其這個時間限制極其不合理,應該速予檢討並揚棄之!登山人不怕走在黑夜裡,就怕你心中沒有陽光。
有句話說,「凡是自然的東西,都是緩慢的。太陽一點點升起,一點點落下。花一朵朵開,一瓣瓣地落下,稻穀成熟,都慢得很呢。」登山更是如此,自信優雅,不疾不徐,即使腳程慢一點又何妨?依自己的節奏,一步一腳印向山頭邁進,千萬焦躁不得。登山,如果一味追求速度,一味快速累積山頭數,結果反而會離目標更遠或招致立即而明顯的傷害、後遺?登山歲月長長久久,不要衝的太快、太猛,一時攢得些許不切實際的虛榮,又何益?山行者要切記,愉悅的登山要依自己的節奏(如果能自我鍛鍊到一般登山水平的節奏那最好),不要把弦擰的過緊,否則欲速則不達。玉管處,你的單攻限時規則,就是在把登山者的弦擰的有過緊之嫌?放寬、放鬆,甚至不要有時間限制!殊不知,把速度(限時)作為目標,很容易造成單攻者心理上的焦慮和急躁,恐怕更容易出事?古德名言:「人生必須背負重擔,一步一步慢慢地走,穩穩地走,總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是走得最遠的人。」誠是虛言!
分別從南、北兩路各成功登上聖母峰且完攀世界7頂峰的台灣女登山家江秀真她就說:「我走在最後面,為了獲得較好的高度適應,緩緩爬升是必要的,要如『龜速』般地行進,才能調整呼吸。如果一下子走得太快,會讓身體適應不良,產生高山症,反而寸步難行。這就是登山哲學:快就是慢,慢即是快!」玉管處啊,你知道「龜速」般地行進隊伍中有多少人有類似江小姐的能耐?但在你速限規定下,5小時內沒通過排雲山莊者,他們都得被迫折返,攻頂玉山的期望,也只有「心嚮往之」的份了?合理嗎?
登山最重要的不在於你走的多快,而是你到底能夠走的多遠、走的多安全!登山過程中,慢慢感受、享受,不必急也不必慌,讓身體和靈魂都一起在登山的路上,登山賞景陶冶性靈最要入心。「當你真心渴望一件事情的時候,全宇宙都會幫你。《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玉管處啊,請給登山人一個慢慢走也能登頂的機會。
~ 百岳老查 2020.08.24.
附 記:
「處事速不如思,便不如當,用意不如平心。(曾國藩)」,這「三不如」給我們行山者的啟示就是,「做事情如果一味追求速度,那不如三思而後行;做的方便快捷,不如恰當得體;意氣用事的後果一定不如心平氣和。」行山的過程,心靈是澄靜的,身體是依個人節奏性來邁進的,其間不需要急切的雜沓聲,不需要有人刻意的催促聲,尤其不希望公部門搞個時間限制而阻斷一些人想單攻的心聲!就像登聖母峰有個「2點鐘規則」,就是攻頂一定要在下午2點之前完成,否則就得回頭,就算峰頂已在咫尺亦同。但這只是個原則而已,要不要依循總得綜合考量諸多因素而定,如我國女登山家綽號「三條魚」的詹喬愉小姐,她在尼泊爾時間2019.05.27.凌晨3時16分成功登上聖母峰;1996.05.10.下午3時許,台灣另一登山家高銘和先生成功登頂聖母峰。所以,原則也只是原則,要不要攻頂、要怎麼樣攻頂,交由登山客及其團隊自行斟酌吧!本照片是百岳老查某年月那趟「玉山群峰」之旅,在排雲山莊前所拍攝。
百岳老查回應1:
我們常說:做中學;仗在哪打,兵在哪練!這就是,把教練場化為考場可能都還不夠,應該將訓練場視同戰場,這就是「實戰概念」而不是紙上談兵?登山,若都等你觀念有了、正確了;體能狀況好了、夠了;登山技巧精了、專了。然後可以上山了,屆時恐已「時不我予」?我想天底下沒有這種登山「萬事俱備」才上山的攀登模式?學校的山林教育以及山野社團的師徒制之方式都是不可或缺的重點,旨在「實做中」逐步強化技巧和觀念,而登山素養的深化與提升是可期待的。
不能因噎而廢食,怕幾位天兵山友在山上出狀況,就把一些腳程慢的人其「行山的自由」給犧牲了?這麼多年來,諸多山友跟公部門在做「反封山」抗爭,為了就是把山林自由行的權利還給人民,遺憾的是,已有很多人長年被馴化了而不自知!所以才有山林解嚴比政治解嚴遲了32年之久(2019.10.21.行政院蘇貞昌院長宣布政府山林政策除國安及生態保育區外,以全面開放為原則,以此「向山致敬」,算得是山林解嚴的一種形式)?其實,現在玉管處的這個早上10點鐘的限時管制,是打臉「向山致敬」的無謂措施? 百岳老查 2020.08.24.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