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瓦屋花鼓隊 保存百年客家庄

嵌入:
文字-A A +A

【記者鄭宇智/新竹縣報導】週一夜晚,鄰近高鐵新竹站旁的一處聚落,總會發出陣陣鑼鼓聲,裡頭的有說有笑,如此歡樂氣氛,也吸引社區內的男女老少前來觀賞,甚至加入他們的行列,如此情境也使繁忙的竹北市區,增添了一分平日夜晚的愜意,而他們便是來自中興社區的新瓦屋花鼓隊。

林保煙,為中興社區的居民,更是林氏一族的後代。因高鐵特區重劃案的因素,林保煙返鄉協助家中事務,返鄉的這段期間,適逢「新瓦屋花鼓協會」成立,在創會理事長林礽三邀請下,加入了新瓦屋花鼓協會,隨後他跟著理事長、里長,及文史工作者陳板所帶領的第三工作室,一同參與當地文史的田野調查,這五年的調查,也讓林保煙逐漸認識花鼓隊與新瓦屋的歷史淵源,這段歷程,更使他萌生了參與新瓦屋聚落保存運動的念頭。 

將「歷史」保存下來

在涂美芳所撰寫的《文化保存與文化治理:以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為例(2005-2010)》中,可見位處新瓦屋的林姓聚落與週邊聚落農田,皆被納入高鐵特區第五號公園計畫用地,然而這對世代居住於此的林保煙而言,過去所留下的地景與樣貌,皆具有不同的歷史價值,若因高鐵徵收,使原先地形、地貌全被改變,甚至造成既有的水圳與土地公廟找不到去向的話,對地方與社區而言,會因此喪失許多百年的痕跡與記憶。

因此,林保煙同新瓦屋花鼓隊與第三工作室,透過蒐集文史資料的方式,向政府陳情,經五年的爭取,二〇〇四年十一月,新竹縣政府才以人力經費不足為由,將此段土地的開發,交付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今客家委員會)籌辦,以「全區保留」為籌辦目標,經由多次討論後,於次年八月,新瓦屋部分林姓聚落變更為「客家文化保存區」,而這也使中興社區成為全國第一處客家文化保存區的所在地。

六家地區原有四條重要灌溉水圳,卻因市地重劃面臨消失危機,但在新瓦屋花鼓隊、第三工作室與地方人士等爭取下,成功保存三條水圳與多處具客家文化的聚落與廟宇。製圖/鄭宇智

林保煙分享,過去他在蒐集聚落影像時,常被居民質疑:「保煙,你過來在拍什麼?有什麼好拍的!」林保煙只簡單回答:「為了『文化』」。經過四、五年,聚落成功保存後,林保煙與參與聚落保存的夥伴們,在聚落後的水田舉辦了農耕活動,並邀請周邊的居民一同參與插秧、割稻的過程,當居民實際參與後,紛紛感嘆,唯有透過實際出現在現場,導覽、參與後,才能理解甚至認同當初林保煙與其他文史工作者,努力保存歷史與文化的精神。

休耕時期的水田為竹北市區增添了不一樣的風光。攝影/鄭宇智

田園旁的告示牌上,更標示著保留區農田內特殊的栽種技術與灌溉方法。攝影/鄭宇智

透過引導社區居民,以文字、攝影、媒體等方式,紀錄下聚落的文史價值,並以此作為保存的理由,讓公部門重新認識這片土地,進而修正都市計畫內容,保存了立足於六家地區近百年的傳統客家夥房屋與灌溉水圳,「​​回顧六家庄的經驗,可以說是從一個文化工作室出發的軟性抗爭運動。」曾一同參與保存運動的文史工作者陳板,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如此說道。

「你有現場的泥磚、紅磚屋、水井、水圳,這些真實的東西,就是我們在地二百多年的發展。」林保煙如此說道,對於如何讓大家認同一個地方的文化,他認為便是讓對方到現場來,把現場保留給他看,再配以在地人的介紹,便會讓外地來的新住民,認識且了解到在地人所要努力追求保存的歷史價值為何。

一旁貼滿紅瓦的磚牆上,刻著林氏一族祖先及其子孫的姓名,紀錄著這百年客家庄的發展與歷史。攝影/鄭宇智

保留下的聚落,也為中興社區提供了一處人們休憩的場域。 攝影/鄭宇智

用「花鼓」展現文化

一九四七年,為了慶祝臺灣光復,居住於新竹竹北六家地區的林氏一族與當地村民,決定以踩街遊行的方式,表達對光復的喜慶,不過由於當時社會風氣保守,因此扮裝踩街的人員,往往由村內男子擔任,而左鄰右舍的婦女們,則紛紛借出平日穿著的大花襟衫與大褲襠,為踩街的男子們梳妝打扮,可謂村內同心協力,一同完成這項盛事,林保煙 說:「他們那個時候能想到變裝,真的非常不簡單,很佩服當時的理事長能想到這一套的作法。」


新瓦屋花鼓隊踩街特色剪影。製圖/鄭宇智

新瓦屋花鼓隊以傳統樂器鼓、鑼、鈸所演奏的音樂作為襯底,在哨聲的引領下,配合舞龍舞獅與身著花衫的人們,在大街上表演,不時穿插著男扮女裝的浮誇演技,使得觀看的人們哈哈大笑。

新瓦屋花鼓隊以浮誇的打扮與演技,配以傳統客家服飾與音樂,上街遊行表演。圖片提供/新瓦屋花鼓隊

同為中興社區居民,也是花鼓隊監事的姜木水說,花鼓隊便是充滿逗趣的一場盛會,尤其是在踩街的過程中,無論是透過跳舞或是舞龍舞獅,甚至是扮裝表演的形式,與觀眾之間的互動,是讓姜木水感覺到最有趣、最好玩的過程。

隨著外來人口的移入,中興社區已非以林氏一家為主的聚落,更多的是來自外縣市的新住民,加上社會風氣逐漸改變,新瓦屋花鼓隊改變了過去只有林家男子扮裝、表演的形式,加入了女性的演出,並成立「小花鼓」、「舞藝」、「戲劇」等多種類別,培育孩童與不同興趣的人,一同參與花鼓隊的表演,讓無論是既有的社區居民或新住民,透過親身體驗的方式,認識客家文化與中興社區。

新瓦屋花鼓隊成立「小花鼓」,培育社區孩童學習打鼓技藝。圖片提供/新瓦屋花鼓隊

建立與外界的窗口

當夜幕降臨,花鼓隊的成員便會在此處進行練習,隨著鑼鼓聲響,居於附近的居民,便會好奇地聞「聲」而來,隨著花鼓隊知名度不斷提升,更吸引了鄰近鄉里與縣市的居民,慕名而來,因此,新瓦屋聚落的成功保存,除了讓客家的歷史與文化得以延續外,更使新瓦屋花鼓隊有了一處展演平臺,讓外界得以前來,進行互動與交流,同時也藉此更加認識中興社區。

聚落中保存的老磚房、水田及水圳,除了讓中興社區有了呈現客家先民過去生活型態的歷史現場,此景更是在繁榮的都市中,形成強烈對比,再配以新瓦屋花鼓隊與聚落的淵源,除了讓客家文化得以不同面貌展現於生活之中,更透過花鼓隊在各地的演出,讓中興社區得以被更多人看見。

新瓦屋花鼓隊透過各地巡演的方式,認識客家技藝、認識中興社區。圖片提供/新瓦屋花鼓隊

新瓦屋花鼓隊在六家地區象徵著一鼓凝聚的力量,除了透過聚落的保存,呈現出新瓦屋百年客家庄的歷史外,更透過表演將在地居民集結並認同客家文化,也正因為有這一群人對文化的貢獻,讓更多人認識,新竹中興社區客家文化獨特的一面。

採訪側記

採訪過程中,聽到理事長林保煙侃侃而談地與我分享對故鄉文化的保存與發揚,他的那份「純真」與「認真」使我相當感動,甚至採訪結束後,理事長仍不斷地與我分享社區的活動與剪影,如此也讓我深刻體會到理事長在進行田野調查的那五年間,故鄉所帶來的熱情。

延伸閱讀

剪出社子的記憶 拼出「咱的家」

以皮影戲呈現在地故事 傳承四張犁文化

茶籽堂 苦茶樹園開出地方創生之花

塭仔圳社區挺過迫遷危機 推廣黑手文化

三峽兒女 重建傳統藍染工藝文化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2

加入時間: 2007.04.03

輔大生命力新聞

加入時間: 2007.04.03
4,231則報導
2,335則影音
723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2:27

慢島劇團用偶戲揭熟人性騷擾 為兒童發聲

2024-10-31
瀏覽:
760
推:
1
回應:
0
3:05

教室養珊瑚 吳鎧任帶學童進行海洋復育

2024-10-29
瀏覽:
1,839
推:
1
回應:
0
3:17

視障鋼琴師吳承澐 用創作講述自己故事

2024-10-25
瀏覽:
4,174
推:
1
回應:
0
3:50

《和合夢》突破性別框架的跨時代戲劇之旅

2024-09-23
瀏覽:
8,103
推:
0
回應:
0
3:04

譚宸翔 十年浪犬志工 分享認養要領

2024-09-20
瀏覽:
10,536
推:
2
回應:
0
2:17

點點善 將身障者畫作轉化為文創商品

2024-09-18
瀏覽:
18,960
推:
6
回應:
0
3:29

臺灣鸚鵡保護協會 用愛救援浪鳥與病鳥

2024-09-16
瀏覽:
7,876
推:
1
回應:
0
3:01

職棒投手返鄉 張志強帶領孩子逐棒球夢

2024-09-13
瀏覽:
8,603
推:
1
回應:
0
3:00

智慧導盲杖 幫視障者安全過馬路

2024-09-11
瀏覽:
10,241
推:
6
回應:
0
2:13

魚仔青上網賣當季魚貨 推展永續漁業

2024-09-09
瀏覽:
24,902
推:
4
回應:
0

新瓦屋花鼓隊 保存百年客家庄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92,051篇報導,共13,124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92,051篇報導

13,124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