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灣族夫妻翻新琉璃珠 荷蘭人越洋來觀賞

嵌入:
文字-A A +A

【記者林約慈、林俊廷/台東縣報導】位在台東太麻里山腳下的一間小屋,是排灣族夫妻檔呂鈞與鄭楚玄所成立的琉璃珠工作室「JIAO角琉璃」,不僅致力於琉璃珠的傳承與創新,提供遠道而來的遊客體驗的機會,亦規劃課程將琉璃珠工藝帶入校園。此外,他們也積極和各界的工藝家合作,嘗試將琉璃珠結合進鏡框與黃銅筆等生活用品上,打破過往琉璃珠只能是首飾的既定印象。其中,他們將琉璃珠做成鏈條並結合皮製斜背包作為點綴,獲得了去年「全國原住民文創設計競賽」的銀獎,讓琉璃珠有更多的可能。

↑角琉璃JIAO創辦人呂鈞正與顧客介紹作品。照片提供/角琉璃

角琉璃由呂鈞與鄭楚玄共同經營,創作與燒製教學方面由呂鈞負責,楚玄則是負責行銷與推廣教育。呂鈞成長於工藝世家,奶奶是十字繡的國寶工藝師,叔叔從事木雕創作,而父親則是在退伍後,因緣際會接觸到琉璃珠燒製的研習課程,在課程結束後決定持續創作,成為一名琉璃珠工藝師。儘管如此,呂鈞並非一開始就想承繼琉璃珠工藝,就讀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系的他,大學時期除了自己的專項籃球外,亦接觸其他運動,並嘗試在體育領域中尋找機會。然而,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下他體認到自己沒有那麼突出,於是在當兵期間有了回鄉學習琉璃珠工藝的念頭。一開始,呂鈞只是想把這項技術從父親那邊保留下來,不過在家人的鼓勵與客人的支持下,呂鈞堅持下來,與妻子楚玄一起創立了角琉璃。

↑琉璃珠與皮包的結合,獲得「全國原住民文創設計競賽」銀獎。攝影/林約慈

琉璃珠曾失傳 藉由創新再次復刻

在排灣族傳統中,琉璃珠被視為如鑽石般重要的寶物,必須是貴族,或是貴族賦予權利才能擁有這些琉璃珠,當祭典或是嫁娶之時,貴族便會將這些琉璃珠贈與族人,而他們將其視為傳家之寶。然而隨著荷蘭人、漢人和日本人的到訪,亦有族人將琉璃珠與他們以物易物的紀錄,最終到日治時期時,排灣族部落內能找到的琉璃珠已所剩無幾,琉璃珠工藝也失傳。而在1970年代,三地門的排灣族人決定找回傳統,儘管昔日的製作技術已失傳,但他們透過耆老的口述與繪畫將圖騰記錄下來,並到新竹學習現代的琉璃燒製方法,排灣族的琉璃珠文化才得以延續。

因傳統技藝曾經流失,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傳承的重要性,也開始投入琉璃珠創作與推廣的行列,不僅開始結合台灣的其他工藝元素,也成為台灣被世界看見的亮點,讓所有對琉璃珠工藝有興趣的人都有學習與嘗試的機會。而角琉璃不僅致力於推廣琉璃珠工藝讓大眾認識,更致力於結合傳統與現代的圖騰,將原先配色較單一的傳統琉璃珠,結合現代琉璃珠工藝的色彩與手法,將圖案包入透明的琉璃中做出層次的效果,抑或是利用更大膽且強眼的配色如點、線、面結合,創作出具有時尚美感的琉璃珠配飾,讓琉璃珠有更多的可能。

以鹿角為名 呂鈞走出自己的創作之路

一進到角琉璃溫馨的工作室,便能看到牆上高掛的鹿頭骨,那便是「角琉璃」的起源,呂鈞回鄉開始學習琉璃珠後,奶奶便將這副頭骨送給他,作為對他的期許,如今已跟著他13年。呂鈞提到,之所以以「角」為名,是因為頭骨上的鹿角有著延續生命與延伸的意義,他希望無論他們位在哪裡,都能像角一樣重新長出來,也希望能讓琉璃珠工藝延伸出去,被更多人看見。


↑加熱隔離棒與玻璃棒,並將軟化的玻璃棒繞上隔離棒。攝影/林約慈


↑將琉璃珠放在平整的石面滾動塑形。攝影/林約慈


↑利用刀具細部修整琉璃珠的形狀。攝影/林約慈


↑繪製好的琉璃珠放入貝殼粉中保溫,等它逐漸冷卻。攝影/林約慈


↑冷卻後的琉璃珠從隔離棒取下後,便能加工成各種飾品。攝影/林約慈

琉璃珠的燒製需要有耐心,以及強大的穩定力。一開始需先加熱隔離棒與琉璃棒,再根據想製作的琉璃珠大小,一層一層將融化的琉璃繞上隔離棒上,而這堆疊的過程中,呂鈞會利用不同顏色的琉璃珠做出堆疊的效果,讓琉璃珠可以有各種不同的變化形式。基底完成後,便可以在琉璃珠上畫上不同的圖案,除了傳統的圖騰外,呂鈞也從現代流行的風格中找尋各種不同的靈感,將琉璃珠變成現代風格的配飾。而後,工藝師需要不停地用刀具塑造琉璃珠的形狀,或是將琉璃珠的表面調整平整,定型後將琉璃珠埋入粉中冷卻。

而在燒製琉璃珠的過程中,溫度是決定琉璃珠能否成功的關鍵,除了火侯的溫度外,冷卻粉的材質也很重要,呂鈞表示,他花了很長時間的不斷練習與調整,用如同做實驗的精神般,將各種會造成琉璃珠有不同變化的火侯、溫度與冷卻粉材質都記錄下來,經過多次嘗試後,貝殼粉是他認為保溫效果最好的材質,讓琉璃珠不會因為溫度的快速變化而破裂。

呂鈞除了傳統圖騰外亦結合時尚,創作出許多獨一無二的作品,其中最特別的便是有別於傳統琉璃珠,只以黑白兩色創作的系列。事實上,黑白兩色是過去他在創作時用來練習繪製圖騰的材料,但他在技術精進後發現,黑白兩色雖然簡單卻搶眼,和服飾也能做很好的搭配,且更能凸顯出珠子上變化多端的紋路。呂鈞說:「我一直很努力想讓大家知道,其實不需要過多複雜的配色,也能做出很棒的東西。」

然而面對他新穎的創作,部落內的長輩並非一開始就能接受,他們認為這樣的配色跟圖騰並不能代表排灣族,在慶典上也無法配戴。不過楚玄提到,起初長輩對於年輕人學習傳統事務會有期待,當年輕人開始創新,對他們而言想法上會有衝突,但隨著技術與作品的精細度的提升,讓作品走出以往市集的價格與販售形式,邁向國際展覽舞台,當長輩看到他們獲得越來越多外界的肯定,也逐漸接受他們在傳統琉璃珠上的創意。隨著角琉璃越走越遠,在今年獲得了「台東國際工藝串流計畫工藝師」的認證,族人們開始將他的作品視為能代表太麻里的工藝,讓呂鈞深感欣慰。

↑高掛於工作室牆上的鹿頭骨標本,是角琉璃來源與象徵。攝影/林約慈

以琉璃珠做媒介 將生活中的情感傳遞給他人

談到呂鈞的創作靈感,他認為是來自於台東的好山好水以及生活中的細節,無論是現實中的觀察,抑或是從腦中的靈光乍現,當呂鈞一有創作的念頭,就會坐到工作台前將腦中的所思所想透過琉璃珠表達出來。一顆顆的琉璃珠就像是木訥的他表達的媒介,透過作品傾吐著他對於世界的想法,而這些故事再透過楚玄轉化為文字的方式,向大眾訴說。

而在公司的營運上,目前主要由楚玄負責。楚玄說:「呂鈞就是藝術家,而我就是商人的角色,在藝術上他有他自己想做的東西,但畢竟人還是要生活,所以有一部分我們也需要商業型態的東西。」她亦提到,呂鈞像是一本故事書,用琉璃珠這種抽象的方式描寫故事,而她就是說書人,當呂鈞完成一件作品時,楚玄會先向呂鈞表達她看到作品時的想法,並與他討論創作理念,最終在這一來一往間,將故事勾勒出來。

經營至今,角琉璃的作品深受國內外客人的喜愛,不僅於2017年受邀在日本大阪民族學博物館40週年特展上展出,更有遠從荷蘭來的客人。呂鈞回憶,這位買家是一名國際上知名的頌缽大師,去年時在網路上看到他的作品非常喜歡,特地從荷蘭來到台東參觀他們的工作室,回去時甚至買了2、3套的作品。而今年他在POP UP ASIA 亞洲手創展期間,再次來訪,並告訴呂鈞他們,這些琉璃珠的作品讓他的心情很好,因此想帶更多回去與家人朋友分享。

↑手創展上,楚玄向客人介紹琉璃珠。攝影/林約慈

創意激盪 讓每個人創作屬於自己的琉璃珠

除了創作外,角琉璃工作坊亦提供手做課程,讓遠道而來的旅客,也能透過親身體驗感受琉璃珠的美。在角琉璃的工作室中,提供了至少80種的顏色,讓來體驗的客人有很大的創作空間,呂鈞說:「大部分來體驗的客人做的都不是傳統的配色跟圖騰,他們比較喜歡鮮豔一點的顏色,還有一點透明玻璃包覆的感覺。」

而來訪的體驗的客人從小孩到大人都有,燒製的過程因高溫也會有一定的危險性,所以教學時也會根據年紀做課程的調整。像是在小朋友方面,教學時就會著重在配色與紋路的設計,並由大人抱著他們將作品完成。

不僅是工作室的體驗課程,角琉璃也時常受邀至各學校進行長期的課程教學,最小甚至有幼稚園中、大班邀請他們到校教學。為了更方便移動,他們向木工訂製可拆解式的燒製台,再請學校幫忙準備瓦斯,這樣一來他們就能將琉璃珠的教學順利地帶進校園,課程不只有琉璃珠如何從傳統變化成新的創作,也讓原住民文化可以繼續延伸,一系列的課程規劃不僅有創新,更蘊含著傳承的意義。

課程設計上,角琉璃也為不同的年齡規劃出不同面向的課程,國小較像是藝術的啟蒙,教導他們觀察傳統琉璃珠的紋路,並透過繪畫的方式讓他們設計出自己的琉璃珠。中學、或是年紀再大一點的學生,他們便教導他們如何從一套全新的琉璃珠,想像出一個故事,讓他們設計的琉璃珠,也能被更多人看見。

↑呂鈞在工作室進行琉璃珠燒製體驗的教學。照片提供/角琉璃

與其他藝術家合作 走向國際

隨著角琉璃的知名度提高,楚玄希望角琉璃可以繼續將觸角伸向國際,或是與其他藝術家進行合作,並希望可以透過駐村的方式,汲取異國文化的元素融合進創作,同時介紹琉璃珠給更多人認識。楚玄說:「琉璃珠在國外很盛行,尤其在歐洲國家,他們有非常多的玻璃工藝製品的文化,因此希望未來可以做更多國際上的交流,或是一些國際共創的合作。」

如今,呂鈞與楚玄正籌備著新的工作室,並打算結合咖啡,讓來體驗的旅客可以在製作琉璃珠的過程中,也享受著悠閒溫馨的氛圍。

採訪側記:

在此次的訪問中,我們一踏進角琉璃的工作室就感受到溫馨的氛圍,也感受到呂鈞與楚玄夫妻兩人為品牌的努力與付出,儘管創業路上並非一帆風順,但在兩人的默契下,相信角琉璃有一天能在國際上大放異彩。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07.04.03

輔大生命力新聞

加入時間: 2007.04.03
4,171則報導
2,276則影音
709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2:13

好朋友書店 從童書到老後的心靈旅程

2024-05-13
瀏覽:
1,221
推:
0
回應:
0
2:43

林進忠攜手青銀農民 邁向無毒行健村

2024-05-10
瀏覽:
3,791
推:
0
回應:
0
3:00

原民樂舞搭流行樂 演出北漂原住民歸鄉記

2024-05-08
瀏覽:
3,026
推:
0
回應:
0
2:43

半身癱瘓練健力 六度問鼎帕運

2024-05-06
瀏覽:
6,147
推:
1
回應:
0
2:28

鹿港「送肉粽」習俗 陳仕賢出書解密

2024-05-03
瀏覽:
3,433
推:
1
回應:
0
2:02

教人重做遺失婚戒 何宣螢用金工保存回憶

2024-04-19
瀏覽:
4,644
推:
1
回應:
0
2:08

劉啟葦返鄉 用水簾溫室 立體化種香菇

2024-04-17
瀏覽:
6,973
推:
2
回應:
0
2:48

辦詩報、做廣播 府城舊冊店守護台語文學

2024-04-15
瀏覽:
5,576
推:
2
回應:
0
1:49

女同志出國生子 盼台灣開放同婚人工生殖

2024-04-10
瀏覽:
6,049
推:
2
回應:
1
3:10

李子銘用三種好菌 養無毒魚蝦

2024-04-08
瀏覽:
7,128
推:
1
回應:
0

排灣族夫妻翻新琉璃珠 荷蘭人越洋來觀賞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7,764篇報導,共12,837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7,764篇報導

12,837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