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廠 下一站】
台北市市民大道上,京華城對面,有一個地方許多人都感到好奇,它是台北機廠,負責火車維修任務,有人叫它火車醫院,熟悉鐵道文化的人叫它「北廠」。今年8月起,台灣鐵路局即將進行台北機廠遷建作業,遷建後這塊土地該如何使用,引發各界關注…
我們的島節目
首播:2012-09-10(一)
22:00
重播:2012-09-15(六) 11:00
台北市市民大道上,京華城對面,有一個地方許多人都感到好奇,它是台北機廠,負責火車維修任務,有人叫它火車醫院,熟悉鐵道文化的人叫它「北廠」。今年8月起,台灣鐵路局即將進行台北機廠遷建作業,遷建後這塊土地該如何使用,引發各界關注…
內文台北機廠的最後一個夏天,台鐵特地開放讓民眾參觀,吸引不少慕名而來的遊客。灰色的這一排總辦公室,是台北機廠的行政中心,拱型走廊、洗石子立面,簡約設計是戰後工業化建築常見的形式。
不過想看到台北機廠真正的精髓,就要走進組立工場,大跨距的鋼骨鋼筋桁架搭配鉚釘工法,挑高設計足足有四五層樓高,屋頂兩側的窗戶,大白天不需要開燈,還自然通風,這樣的設計,不僅在當年是很先進的現代化工廠,以現在眼光來看,也是個綠建築。
台北機廠前身是清代的台北機器局,原本在台北市鄭州路一帶,日治時期遷到現在的市民大道,由日本工程師速水和彥建造,國民政府接收後改名為台北機廠,可說是台灣百年鐵道史的縮影。台北機廠基地採梯形設計,共有四個工區,是台灣少有的一貫化作業維修工廠。
前方高聳的煙囪,底下是原動室,早期電力不足的年代,就靠這裡提供全廠區的動力來源。透過管線配送,將原動室裡的壓縮空氣和蒸氣,提供給各種氣動工具和大型蒸氣鎚。這台1889年英國製造的蒸氣鎚,從清朝劉銘傳時代留存到現在,是全廠區最古老的機器。
蒸氣一路配送到員工澡堂,廢熱最後充分利用拿來加熱浴池,讓員工洗去一身疲憊和油污。員工澡堂採對稱、幾何式的設計,兩邊的大窗戶和屋頂上的老虎窗,都具有通風採光的功能。典雅的建築風格,在1990年就被台北市文化局指定為三級古蹟。 然而,台北機廠珍貴的不只是硬體設施,員工的智慧更令人讚嘆,上萬件的木模看似不起眼,都是員工百年心血的結晶,也是讓蒸汽火車還能持續前進的重要功臣。
實地拜訪過台北機廠,才知道火車的一舉一動,都與場區內的層層分工緊密結合。不過,大家認識台北機廠的時候,也是它準備搬家的時刻。遷廠的原因除了現有的機廠設施不符合現代需求之外,還有高鐵要從台北機廠南隧道過軌的問題,今年一月底,台北機廠正式斷軌後,更加速了北廠的遷建動作。
然而,早在之前台北機廠就面臨遷建壓力,時代變遷,當年的台北機廠,被農田包圍,現在則是被商業區夾攻,面臨極大的開發壓力。高居不下的地價,對負債千億的台鐵來說,台北機廠的開發,正是解決債務問題的救星。於是台鐵向台北市政府提出變更都市計畫,希望把工業區變更為商業區,未來可經營飯店、百貨公司、商辦大樓、豪宅等等。依照現行法規,變更的話,必須回饋地方政府40.5%的土地。
由於廠區內有不少文化古蹟,因此台北市政府希望先作文資審議,再來審都更計畫。今年七月底,文資審議委員會做出初步結論,組立工場、鍛冶工場、原動室列為古蹟,總辦公室、客車工場、柴電工場列為歷史建築,保留了大部分範圍,不過,接下來才是挑戰的開始。
八月底古蹟指定的公聽會上,在場的台鐵員工,有的憂心台鐵無法活化資產,未來生計會受到影響?關心鐵道文史人士則認為,台鐵財務問題不該影響文資保存的認定,雙方僵持不下。長年關注鐵道文史的洪致文則提出,從政府重大建設中提撥部分比例給文化保存基金,就能避免後續爭議出現。由於台鐵的財務狀況,無法支撐文化資產的維護費用,成為台灣鐵道文史保存的困境。
台北機廠是台北市最後一塊大面積的工業區,該轉型走向何方,不單單是台鐵的問題,更是台北市究竟想要變成什麼樣的城市?對於台北機廠的發展,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像與期待。
台北機廠未來保存的範圍有多大?該轉型成什麼樣子?都還沒有確實的定論,但它在台灣鐵道史的地位絕對難以抹滅,當各界都在思考這塊土地該如何利用的時候,或許我們先回到文化保存的原意,想想到底我們是為了什麼目的而需要保留?或許透過這樣的提問,就能為台北機廠的轉型找到答案。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