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火裡來去的撒奇萊雅族

2008/01/19 05:00
3,257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Photo_4 【記者張馨文/北市報導】「撒奇萊雅族」一個隱身於阿美族一百二十九年的原住民族群,終於在二○○七年的一月十七日,由行政院前院長蘇貞昌宣佈為台灣原住民的第十三族。「現在撒奇萊雅族族民經估計大概有二至三千人,其實還不算最少的一個原住民族,人口還比邵族及噶瑪蘭族來的多呢!」台灣原住民博物館主任林威城說。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此次「與部落結合」系列,即日起至二○○八年一月十九日特別展出「火神光照‧喚起撒奇萊雅族Sakizaya的記憶與榮耀」,用以宣傳於二○○七年一月十七日正式正名的「撒奇萊雅族」相關文化及文物。

 林威城解釋,撒奇萊雅族在一八七八年的「達固湖灣事件」後,漸漸隱姓埋名於阿美族中。當時,滿清政府為了擴大勢力及配合「開山撫番」的政策施行,便開始後山地區的經營;在花蓮奇萊平原上的撒族人為對抗清兵,便聯合噶瑪蘭族人共同反抗,但不料實力不敵清軍,撒族人轉而投降,為避免戰後遭到清算,於是他們便隱身於附近的阿美族部落,慢慢地也融入阿美文化中。

 「達固湖灣」(Takoboan)即是當初撒族人數最多的部落。在抵抗清兵時,當時撒族的聯合大頭目古穆‧巴吉克(Komod Pazik)及其妻伊婕‧卡娜邵(Icip Kanasaw)為保護部落人民而被凌遲,巴吉克被割下全身皮膚而卡娜邵則被用大圓木壓碎身體,最後部落更被清軍燒毀殆盡。

 「達固湖灣事件就是現在撒奇萊雅火神祭的由來」,林威城說,撒奇萊雅族在隱身的一百二十九年中,融入於阿美的文化,新一代的族人也逐漸淡忘自己的身份,而認為自己是阿美族人。

 其實許多阿美族有的祭儀和儀式撒族也有,如豐年祭;而「火神祭」(Palamal)的舉行,是唯一可和阿美族清楚分野的文化祭儀;在夏天擇一天,集合族人們舉辦,透過昇火和祭拜的活動和神靈進行溝通。林威城說,火神祭的舉行是為了祭祀在一八七八年抗清而犧牲的先靈,在二○○六年的夏天第一次舉辦,由族中耆老領導,未來也會固定在夏天舉辦,希望新一代族人們都能參加並了解本身的文化。

 林威城表示,這一次的展覽其實是「非族群共識」的特展,是由族內少數精英份子發起。其實還是有族民不認同撒族本身的文化,正名與否其實對他們的生活並沒有影響,那為何還需要認同?因此他說,這次展出的目的除了是讓一般大眾能認識撒奇萊雅族之外,更希望能夠得到自身民族的認可,讓撒族人知道正名的好處。

 他強調,目前撒族最需要的即是年輕一代對自身族群的認同,重建語言及文化,這樣正名才有意義。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