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早慶戰全攻略思台灣梅竹賽
(公民記者抓地文俠在東京的報導)今年梅竹賽因故又停賽,將成為邀請台大的「傅培梅」友誼賽,公民記者特別走訪早稻田與慶應大學,了解已有110年的早慶戰,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早慶戰長年被稱為早慶祭(發音為賽),重點是大家參(球員以外)與的共同回憶,因此為校園文化,而非只有比賽(球員)。因此以「梅竹祭」來理解之,早慶戰就值得參考。
日本早慶戰(1903-)先以棒球賽開始,第一屆早慶戰就在三田的綱町球場舉行。後來陸續加入橄欖球、劍道、田徑、籃球、划船、舉重、足球、賽車等40項運動項目,甚至包括相撲與少林武術,2013年更加上航空賽,其中舉重自1957年開始,由早稻田以54勝2敗一面倒的成績贏慶應大學,換言之,慶應曾連輸49年。廣義而言,後來許多兩校對抗、對話的文場(如研討會)也會使用早慶戰,當然慶應大學為突顯主體性,稱作慶早戰。
比賽互有輸贏,雙方就產生出儀式性的叫陣與報喜模式,贏的一方,學生、粉絲與校友集合在球場中間,由球場提紅白燈籠遊行回大學,稱為提燈遊行或提燈行列。雙方加油叫陣曾經過熱,導致兩校交惡,例如1906年得早慶戰,第一場慶應勝,學生們群聚前往大隈重信公館(1882年創設東京專門學校,即早稻田大學,並兩度擔任(第7, 18任)日本首相)與早稻田大學正門口,高喊萬歲,第二場早稻田勝,早大學生如法泡製,前往福沢諭吉公館(1868年創設慶應義塾,號稱明治六大教育家,1982年成為日元一萬元上面的肖像者)與慶大門口,一樣高呼萬歲,兩校支持加油者劍拔弩張,衝突一觸即發。又加上兩校球場座位問題擺不平,為避免事態擴大,第三場決賽不得不停辦。於是早慶戰進入冷戰時代,慶應大學的學生大會決議抵制與早大的各種比賽,早大則送絕交書給慶應。兩校因棒球而冷戰停賽19年,直到1925年才恢復比賽,在客滿的球場上,特別在比賽前呼籲加油的禮儀,珍惜得來不易的再戰,以避免再度冷戰。從此以「絕不停賽」為最高原則,以維持校園文化(非競賽)。
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的1943年,日本戰力不足,發起學徒出陣,當時棒球被視為「敵國的運動」,東京六大學棒球聯盟已被解散,兩校希望在當兵前可以打一場非正式賽,因此徵兵前五天的10月16日,特別舉辦「學徒出陣壯行早慶戰」,也被稱作最後的早慶戰,最後兩校大合唱「海角壯行」(號稱準國歌),隔天新聞同時報導有二個場合唱同一首歌,其一為為軍國遺族所舉辦的表演會,其二為新幾內亞戰場上日軍突擊美軍出發時所唱之歌。許多球員戰死沙場一去不回,例如早稻田大學有四位球員為國犧牲,其中二位為神風特攻隊。
其中划船賽的運動家精神相關故事,還成為小學六年級的國語課本教材。1957年划船賽,天氣不好,隅田川波浪洶湧,賽船預想可能浸水,早大的比賽哲學為:讓船不沈以達目標,因此選手分兩種,一種划船,另一種以碗盆將水滔出船外。慶大的比賽哲學為:縱使沈船,也要全力划到最後。一開賽,慶應先領先,中途浸水,最後沈沒。早大避免了浸水,先輸後慢慢到達目標,裁判判決早大獲勝。早大卻申請再次比賽,慶大回應由裁判決定,後來果真重起賽事,傳為佳話。
基本上,早慶戰(棒球)一年兩次,分春秋兩季,每回三戰兩勝。從1925到2010年間的成績來看,早稻田勝207場,慶應勝173場。早慶戰帶動了東京甚至全日本的運動產業,包括各種紀念品。進而促成東京六大學棒球賽,冠軍得到天皇杯。更培養許多職棒選手,例如2006年甲子園勝投齊藤佑樹,進入早大就讀,暱稱手帕王子,同年桌球國手福島愛也成為早大人,創造話題,也是大學的社會責任。慶應大學傳統的三田祭小姐選美比賽,歷屆選美皇后後來先後成為電視主播與藝人。早大有一特別的稻門祭,號召畢業15, 25, 35年的校友回母校,並提言並支持母校的社會參與計畫,其中一次特別的稻葉祭是結合早大的大隈塾及慶大的福澤諭吉記念文明塾,一起關心與支持311災區復興計畫,當年在早慶戰互相叫陣的競爭對手,幾十年後成為合作的夥伴,很合乎社會學的論述:競爭的合作。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