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食物廢物一線間

2013/03/17 11:20
3,505次瀏覽 ・ 2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食物廢物一線間

採訪/撰稿 李慧宜
攝影/剪輯 葉鎮中

高台上的各式餐點,是人們口中的饗宴。人類吃不完的料理,是豬仔們眼中的大餐。盛產季節,菜價大跌,成熟的蔬菜,根本沒有上架的機會。平平是食物,一樣都可以餵養眾生,為什麼有些是美食?有些卻成為人們不屑一顧的廢棄物?

一間普通的民居,靜靜地坐落在山腳下,冬陽溫暖,現在正是農忙時期。農民溫柄貴和媽媽溫鍾新妹,跟往常一樣,正在整理當天下午,要寄給客人的小番茄。

溫家,世居高雄美濃,是個典型農家,他們的經濟收入,主要來自近年熱門的小番茄。家中的食物來源無需外求,都是溫媽媽一手張羅。萵苣、青椒、芹菜、青蔥…各種當季蔬菜,在溫家菜園都可以發現。樣多量少的蔬菜,並不會有絲毫浪費,因為園子裡的耗損菜葉,或是家裡的剩菜廚餘,都被黑豬吃光光了!

跟溫家不同,大部分非務農的家庭,還是得花錢買菜,果菜批發市場、傳統市場,決定了這些人的三餐大事。以雲林縣的西螺果菜市場為例,這裡是全台灣最大的蔬菜集散地。許多農民、盤商和零售商,每天都會聚集在這,進行蔬菜批發的交易買賣。西螺農產品市場副理江禮源說,目前西螺果菜市場每天交易量,將近一千公噸,每年大概有三十五萬公噸,年交易金額突破五十億元。

可是,二月春節過後,市場需求量下降,各類蔬菜菜價趨跌,再加上產地氣候溫暖產量大增,導致菜價一跌不起,西螺果菜市場內,一攤攤整齊美觀的蔬菜,乏人問津。

以菠菜為例,家庭主婦在市場上的購買價格,大約是三把50元,可是在西螺果菜市場的批發價,卻是九把一大捆30元,到了傍晚收攤的時候更慘,可能只能賣到10塊錢。採收的蔬菜被丟棄,一些還在田裡的蔬菜,根本沒有上架的機會。許多已經成熟的蔬菜,因為批發價太低,農民乾脆鋤掉不收成。農民被迫親手耕鋤自己的作物,何等辛酸?明明是食物的蔬菜,全部變成毫無價值的廢棄物,又是多麼的不堪,這些農產品的耗損,是一般民眾不容易察覺的巨大浪費。

另外還有一種食物耗損,不是發生在產地,而是出現在市場。一大早,婆婆媽媽到市場挑選食材。菜販潘先生、潘太太在旗山市場賣菜,已經有十五年的時間。這麼多年來,他們都會把各類蔬菜,整理的漂漂亮亮,迎合客人對外觀的要求。除了潘先生、潘太太,旗山市場的每個菜販都是如此,對他們來說,這是賣菜的基本工作,不做好就別想把菜賣出去。

一點點蟲咬的痕跡、初葉的斑點或老化,看在消費者眼中,就是不良品,無形的浪費,也在這種規格化的觀念下,一點一滴累積而成。行之有年之後,農產品逐漸被要求成工業化的產品,不僅不能沾到泥土、外觀要好看,最好大小尺寸,也要一模一樣。

台灣農村陣線研究員林樂昕說,工廠可以大規模製造規格化的商品,可是農業在大自然的環境裡,會長出各種不同的農產品,不管是形狀、滋味、顏色,都反映出不同環境、氣候、人文的特色,這是很豐富的意涵,但是現在的消費社會裡面,卻把我們的農產品統一化,是很可惜的事。

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主席黃淑德進一步說明,我們共同創造出廉價的食物,卻是浪費的體系,就算食物的外觀使得食物沒有商品價值,人們卻忘了它還有食用價值,這就是最大的浪費。

不只一般市場的買賣,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從事有機或無毒的農友,一旦邁入自產自銷這一步,面臨的出貨壓力更大,因為每一項農產品,都清楚載明生產者和產地資訊。目前進入有機轉型期的廖俊凱,從小在雲林農村長大,退伍後隨即務農種菜,今年已經進入第20年。

為了保護自己的品質招牌,廖俊凱不得不小心翼翼挑菜分類,把收成分為「出貨」、「自己吃」、「土雞吃」三種標準。畚箕裝的給雞吃,桶子裝的給人吃,這種分類可以避免浪費,另外還有更積極的做法,必須從源頭做起,那就是「教育消費者」。

食物的外表雖有美醜之分,但這卻是各種生態作用的結果,消費者如果想吃的安全健康,應該要回過頭來,認識農產品的本質,理解大自然的變化。台灣農村陣線研究員林樂昕解釋,大家要學習認識農產品的生產過程,也是生態的一部分,所以被蟲吃、被鳥啄,都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所以我們在購買食物的時候,不只是吃菜而已,也是跟農友和整個環境,進行一種連結跟支持。

可惜現實情況是,消費端的理解程度,依然無法超越長期累積的偏見,因此,像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這樣的消費者團體,就必須想盡辦法,在出貨過程中減少資源浪費。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主席黃淑德說,在出貨過程中,對於規格外的、個頭不一的,都可以接受,所以大的、小的混在一起出貨都無妨,紅蘿蔔帶土的,或是馬鈴薯個頭大大小小的,都有機會到每個社員的家裡。

其次,如果次級品是不能吃的,就送給農友做堆肥,還可以食用的,就賣給員工或拿來做合作社的營養午餐。合作社的員工餐廳,每天供應80到130人的午餐,有效消化無法上架的次級農產品。午餐結束後,從廚餘桶內的少量廚餘也可以看到,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環保減量的實踐過程。

除了星期三與星期天,台北市清潔隊都會出動專車收垃圾和回收資源,其中也包含廚餘的回收。自從民國89年,垃圾清理費隨袋徵收之後,台北市的垃圾量,從每天三千公噸降為一千公噸,其中廚餘量佔兩成,約有兩百公噸。

橘色桶裝熟食廚餘,佔總廚餘量1/10,可以拿來餵豬,另外9/10是生食廚餘,裝在藍色桶裡,主要拿來做堆肥。雖然跟過去相較,台北市居民的廚餘量大幅減少,不過外食族在無意之間製造的浪費情況,還是屢見不鮮。

風行了二十多年的「吃到飽」,儼然已經成為台灣飲食文化的特色之一。不過,部分業者為了區隔市場,逐漸由廉價的「吃到飽」,調整為中、高價的「吃得巧」。只是說,當社會已經習慣「吃到飽」之後,「吃到飽」往往容易變成「吃不完」,形成消費行為的浪費模式。

除了「吃到飽」之外,消費者也容易在購買中製造浪費。面對超市架上的規格化包裝、精緻的外觀,如果沒有事先擬定採購計畫,消費者往往會因為業者的促銷手法,不小心買得太多。

食物從產地到餐桌的這段旅程,對人類來說,是文化發展的一段見證。與傳統農業社會對照,產銷失衡造成的浪費、規格化標準形成的耗損、過度食用或購買的現代化現象,在在顯示人類文明的不進反退。其實,每個個人的小小改變,都是整體社會的大大進步,一把青菜、一口飯,是食物?還是廢物?這個定義,就在我們的一念之間。

彩虹農場

四年前,為了尋覓一片無污染的農地,種植有機洋蔥,洪輝祥找到這塊位於車城四重溪旁的廣大土地。這田地的條件,是有機栽培的最佳選擇,不過,開墾的過程,卻讓他吃足了苦頭...

田荒農慌上凱道

當農地不斷被徵收,農民失去家園,更多農村問題一再發生,農陣邀集農民上凱道,要政府給個交代。今年二月,農陣在凱道舉辦糧食主權人民論壇,國內農民、國際農友齊聚,訴說田荒農慌的悲苦…

3/18(一)晚間十點 公視13頻道
更多節目內容 請見我們的島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