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各國現在在交易所的碳資產,未來大部分都不能燒。(圖片出自碳追蹤計畫的報告《不能燒的碳》)
文/劉仲恩 (台達電子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志工寫手)
英國「碳追蹤計畫」(Carbon Tracker Initiative) 日前出版了一份名為《不能燒的碳》的報告,過去數周以來,諸如英國的《衛報》、《經濟學人》和美國的《紐約時報》等西方媒體都大篇幅報導所謂「碳泡沫」(Carbon Bubble) 的可能性。
到底「碳泡沫」是什麼碗糕?
首先,碳追蹤計畫的研究人員幫地球列出了一個「碳預算」,經過科學家計算,若人類真的要將暖化升溫控制在 2°C之內,我們在 2049年以前只能再多燒 565 GtCO2,才能確認有 80%的機會達成不超過 2°C的目標,就算把達陣機率降到50%,我們也只能燒 886 GtCO2。
驚人的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化石燃料蘊藏量(包含煤、石油和天然氣)有 2860 GtCO2,跟上述的「碳預算」差距巨大,如果我們要安全達陣升溫 2度以內的目標,我們大概只能使用目前蘊藏量的 20%左右,而剩下的蘊藏量基本上就是「未來那些年我們不能燒的碳」。
再說一次,我們可以燃燒的碳還有 565 GtCO2,而我們已知的蘊藏量已經有 2860 GtCO2,這代表一大部分的化石能源需要完完整整地留在地表以下,否則各國政府不可能達成已經承諾的減碳目標。
在上述背景下,如果碳管制勢在必行,傳統能源產業幾乎沒有任何成長空間,已知的蘊藏量甚至可能毫無價值,而目前的金融市場似乎完全沒有考慮到這種風險,依然把所有儲藏量當成公司資產來計算。匯豐銀行的研究指出,若考慮這些「不能燒的碳」,這些石化產業股價存有百之40到60的高估,將來甚至可能面對信用降級的風險,這就是所謂的「碳泡沫」。
如果真有一個「碳泡沫」,是因為市場認為 2 度的目標不可行?還是市場反應慢半拍?市場為了經濟活動而存在,長期看來,如果我們能夠堅持達成2度的減碳目標,投資者總會適度修正將資產正確定價,只希望在那之前,碳泡沫沒有大到造成危機。
此外,「碳追蹤計畫」的背景也值得一提,這個研究智庫幾乎都由財務與會計專業人士組成。近年來,歐美出現了一波「改造大企業」的環保運動,碳泡沫報告可以看成這波運動的最新力作。其他比較成功的還有「碳揭露計畫」(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這機構聯合投資人的力量,敦促企業公佈碳排放資訊,被譽為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 NGO;還有「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lobal Report Initiative),讓企業在傳統財報之外,也公佈環境和社會面向的表現。
這些組織都有一個共通的目標:使應對氣候變遷的思維在商業世界變成主流,正視並計算氣候變遷所帶來的風險,進而引導資本市場的力量,促成低碳經濟轉型。
這波企業環保運動,已經是一股難以忽視的力量,有遠見的能源公司早已看見我們有朝一日需要擺脫化石能源。如英國石油(BP)與殼牌石油(Shell)都已經大力擁抱新能源,兩者都是歐盟碳交易政策的大力推手。德國最大的電力公司 E.On日前甚至公開向政府喊話,希望可以提高碳價。
我們已經活在一個為「碳」限制的世界。與其煩惱石油和煤炭有一天會用完,真正的危機在於,我們把化石燃料燒完之前,大氣層已經升溫二、三、四、五度,「碳泡沫」的研究清楚顯示,我們需要正視「未來那些年我們不能燒的碳」,要避免氣候危機的發生,從金融市場的資產定價出發,刻不容緩。
關於作者
劉仲恩,台大化工系畢業,耶魯大學環境管理與經濟雙碩士,現就讀於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社會學博士班。喜歡遊山玩水背包旅行,樂於學習新文化,從工程背景轉了一大圈走到社會科學,目前研究環境社會學,關心國際碳交易市場的發展。
【延伸閱讀】
碳追蹤計畫
《不能燒的碳》報告 (The Unburnable Carbon Report)
《環境前線:核電歸零的新經濟思考》趙家緯 29-Apr-2013 台灣立報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