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繫兩岸情 壺裡乾坤大
公民記者/許森茂 蔡春櫻採訪報導
台灣有個阿里山是大陸同胞從小就知曉的事,來台旅遊無不把它當做必遊之地。近日政府又宣佈陸客自由行人數擴大,商機也跟著水漲船高,但看在阿里山茶農的眼裡,卻是吃不到的果實。以茶為溫度計來測試兩岸交流的熱度,顯示離雨露均霑,全民共享和平紅利的理想還有一大段距離。多元、全面的交流有其必要。
圖說:阿里山太和茶區茶農許誠賢茶園之一角。
阿里山茶是當地最夯的伴手禮,理論上大家都受惠,事實上不然,旅行業相關食物鏈緊密結合,原始生產者茶農反而受惠有限。因為全世界的茶樹DNA基因都相同,茶的來源也就不易分辦,況且鑑別茶的品級還是要有點功力。加上個人對茶的偏好有別,因此茶的價格難有一定的標準乃為必然。
阿里山茶中真正的「阿里山高山茶」,海拔在一千至一千五百公尺,有特別的高山氣味,稍低海拔之茶,若做得好,品級也不錯。真正阿里山上品好茶,需具備清香、喉韻及回甘等特點。
阿里山茶的名氣高,但栽植的面積只有約兩千公頃,分佈在番路、梅山、竹崎和阿里山四鄉,佔全台百分之九不到,年產約一百五十萬公斤,依陸客消費量,在理論上是不足需求的;魚目混珠的時有所聞。
圖右:真正自由行的大陸廣東青年許德平、鍾皓深入阿里山太和高山茶區,對阿里山茶讚口不絕。
和旅行社合作的茶行,由於抽成、設備、人力等所費不貲,自然產生價格破壞的作用,級距拉得很大。茶農因銷售管導有限,陸客無法直接深入茶區直接購買,常為賣不出去所苦,售價波動也有限;就算和導遊或旅行社合作,茶農也不能直接賣給被帶上門的陸客,必需由導遊統一購買再交給買者,售價也不是茶農所能過問,所增加的利潤有限。
因此,消費者「到阿里山買茶」和「買到阿里山茶」,往往是兩回事而困擾不已。茶農也希望顧客能直接上門,減少中間剝削。不過商人猶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不是一般人所能參透。
陸客愛買阿里山高山茶,但和基層茶農距離遠互動冷,顯示兩岸交流談不上過熱,目前只有特定行業享受到開放陸客來台的觀光財,基層如茶農望陸客如天邊的彩虹,可望不可及。看來加速擴大陸客自由行,讓他們貼近台灣各個角落,做深入的精緻旅遊,和基層民眾打成一片,才能雨露均霑。
成為陸客優選伴手禮的阿里山高山茶,可以測試兩岸交流的溫度,也可以拉近兩岸人民的感情,看來茶豈只是茶而已。
感謝茶農及製茶師傅賴炳南、鄧俊元、謝金基、謝守忠、許誠賢和茶行業者江先生接受採訪提供寶貴意見,金湖山茶廠同意拍攝製茶過程。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