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淡水河邊社區 米食文化故鄉

2008/03/04 05:00
1,937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Show_img 【記者吳曼寧/北市報導】位於台北市大同區國順里的淡水河邊社區,向來是城市建設的邊緣地帶,社區屋齡平均八十多年,都市更新緩慢,就連可供運動的公園也沒有。但是你知道嗎,一百多年前,這裡可是北台灣最大的米食製造生產中心,逢年過節必備的紅龜粿,發源地就是這裡呢!

國順里的地勢平坦,又臨近淡水河,灌溉方便,自古盛產稻米。自清朝以來,居民便利用此項優勢,發展各式的米製食品。當時,住在此地的柯太太,因為想做點特別的東西祭拜天公,便利用糯米,製作出全台灣第一個粿仔。

由於祭拜的成效不錯,鄰居便紛紛仿效,連外地人都前來批貨。久而久之,國順里逐漸形成米食中心,粿、粽、米苔目等產品豐富多元。在極盛時期,曾聚集上百家的米食生產製造批發商,連九份的芋圓都在此批貨。

如今,西式料理蔚為風潮,取代了傳統的米食,國順里的產業漸漸沒落,商店數目從百家變成十幾家。淡水河邊社區的居民為了保持傳統文化,讓大眾更了解米食製業的發展,以及發揚社區產業。自民國八十八年起,開始定期舉辦「米食文化節」。

由於台北市政府沒有給予補助,活動的經費相當匱乏,但社區居民仍然充滿熱忱,紛紛加入義工的行列。國順里里長陳穎慧說,社區居民無法籌募到很多的錢,但非常的熱心,只要一有活動「不用開會通知,義工自己都會來報到。」

米食文化節不僅有靜態的農具展覽,還有包粽子比賽、燒肉粽手語、趣味立蛋等活動,鄰近社區和社區大學也會出表演節目。居民還利用蔥和粽的諧音,設計出「蔥(聰)明門糕粽(高中)」的祈福活動,讓學童能在學業上有所精進。雖然米食文化節在媒體上的曝光率不高,但獲得社區居民很高的評價,每年都吸引近千人參與。

「實在的做,不一定要出名,開心就好。」陳穎慧表示,雖然辦活動要自掏腰包,但因為每次大家都玩的非常盡興,「每年經費不夠還是要辦。」未來,希望能建造粿粽示範工廠,讓大眾更清楚傳統產業的製造過程,繼續推動文化保存。

她表示,台北市政府也要盡快推動都市更新,才能讓老舊社區翻新。否則淡水河邊社區只能「有歷史,但沒有未來。」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