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馬偕護專 越南尼泊爾傳溫情

2008/05/05 05:00
4,695次瀏覽 ・ 2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Cimg0125 【記者葉怡亨/台北報導】去年暑假,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幼兒保育科學會,和中華藝文資源發展協會聯合舉辦「GYSD─台灣青年國際志工服務」,安排幼保科學生到越南及尼泊爾進行華語教學,宣導衛生觀念。

目前就讀幼保科二年級,同時擔任學會會長的羅淑虹表示,到國外服務要知道自己的心態是什麼,「是去關懷,還是去玩。」第一次出志工服務,就遠赴尼泊爾,羅淑虹:「這是我們台灣第一次出這種性質的志工服務到尼泊爾。」

出發前曾安排到青輔會參加訓練,然而實際走訪尼泊爾,才發現想像與現實,的確存在一片落差。羅淑虹說,尼泊爾和台灣是截然不同的世界,即使在首都加德滿都,路上都會有泥巴,不時還可見到汽車停靠路邊,等牛經過的有趣畫面。「在台灣可能對什麼都不知足,去了才發現,為什麼他們生活那麼辛苦,還能那麼快樂。」

在尼國的志工服務,主要是衛生觀念的宣導。羅淑虹提到,她們特別從學校的褓姆教室帶了一些輔助道具配合教學。「我們準備了一個像人頭這麼大的嘴巴示範如何刷牙,它的牙齒真的都很大顆。」另外,志工隊也傳達正確的洗手步驟給小朋友。

重視英語教育的尼國,從小就能說出一口流利的英語,因此到尼國的服務也以英文為主要溝通語言。「有時候會遇到一些語言上的障礙,要請老師翻譯。」羅淑虹提到,教學上以「想太多」為主,避免準備不足,什麼都多想一點當備案,在活動冷場的時候很有用。回想剛到尼國,小朋友覺得陌生害羞的景象,羅淑虹表示,可請當地人將自己的綽號用尼泊爾字寫下,拉近和當地人的距離,更快打成一片。

同樣走出台灣,到越南進行華語教學的賴郁涵表示,回台灣後心態成熟很多,「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同行志工李宜欣:「學會知足。」

十天的時間,賴郁涵和李宜欣造訪茶溫伊甸幼華語學習中心以及越華幼稚園兩地。賴郁涵說,越南人不懂英文,沒有國民教育,甚至連越南字都看不太懂。小朋友要學中文,主要是因為爸媽到台灣工作,或是父母有一方是台灣人。雖然當地的老師會講中文,但有時還是要使用肢體語言來克服溝通上的障礙。賴郁涵笑著說:「我在那邊買東西就時常比手畫腳,因為也無法用英文和他們溝通。」

「教室秩序難掌控,學生會跑出教室。」是賴郁涵心中最大的痛。她表示,那邊的教室沒有門,遇到小朋友想跑出去玩,就只好用桌椅將教室隔成一半。而同行和當地的老師則是站在旁邊,看你如何反應。「帶小孩的經驗和上台帶活動不同,也考驗到自己對事情的臨場反應。」除了志工服務,這也是她們正在學習面對的。

除了華語教學,剛到越南,志工們也和當地老師分享如何教學及使用教具。李宜欣說,越南的老師知道雖會使用輔助教具教學,但不曉得要如何去製作,便利用前幾天的時間,相互指導交流。

對於志工服務,羅淑虹說:「兩個人不認識,但是我開心能讓對方知道,然後跟著笑就夠了。」她提到,當志工要有那個心去服務,把快樂傳給他人。父母對於自己到尼國服務,也表示既然要做服務,就去國外看看,回來才會長大,不做井底之蛙。

賴郁涵:「入境隨俗,到當地就要融入,不要排斥。」她提到,雖然越南環境較沒那麼先進,衛生觀念也須再加強,但買東西的時候也不能表現出「好便宜」或是「很髒」的感覺,會讓當地人覺得被嫌棄。「出國一趟,比在國內待十個活動學到更多。」她表示,因為看到的人不一樣,不同的環境家庭背景,回來後會更知足。(照片由記者葉怡亨拍攝)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