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生態登山趣 「無痕」下山去

2008/06/16 05:00
2,213次瀏覽 ・ 3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3
檢舉

【記者林佩儀/台北報導】拜大自然為師,以山林為教室,「生態登山學校」上課囉!為了實踐無痕山林運動(Leave No Trace)的精神,「生態登山學校」希望每位登山的學生都能夠「悄悄的來,悄悄的走」,不讓登山這樣一個美好的運動,破壞山中生態的平衡。

Leave No Trace簡稱LNT,在台灣翻譯成「無痕山林」,中心思想是要減少登山客對山林環境造成的衝擊,不讓愛山的理念卻變為破壞山的行動。LNT共有七大原則,是由美國LNT組織經過教育、研究後所累積出來降低對環境衝擊的技巧與方法,提供給熱愛山林的登山者。

生態登山學校希望將這些國外的理論和經驗,考慮台灣的環境,發展出屬於台灣本土的登山教育內容。生態登山學校秘書長金佩說:「把LNT當作是一把尺,在我們的能力範圍可及內,選擇能夠站在尺的哪個地方。」

在LNT七大原則中,第一條為做好事先充分的規劃與準備。生態登山學校秘書長金佩說,因為山上環境特殊,人們足跡的踐踏以及糧食廚餘的遺留難免會影響到生態環境,因此事前的準備就顯得特別重要。 生態登山學校特別注重行前的規劃,尤其是菜單的準備,為了減少負重以及維持足夠體力,攜帶的食物盡量要輕、不易腐敗並且考慮熱量的攝取,有塑膠套的食品先卸下包裝再帶上山,可避免因為一時的疏忽,而將人類世界中永不腐敗的人工製品遺留在大自然。

第二條,在能夠永續的地點上旅行和露營。永續的地點包括既有設計好的步道、露營區、岩石地、礫石地、乾草原或者雪地。露營至少要遠離湖岸或河岸六十公尺遠的距離以保護當地的水生環境。傳統登山者會選擇安全和舒適地點紮營,但可能造成對鄰近水源的污染和植被的破壞 。

第三條,適當處理垃圾。在離開前要仔細檢查營地或休息地是否有遺留的垃圾或食物殘渣,記得將所有垃圾、剩菜以及飲料帶出野地。要遺留自己的「排泄物」的時候,必須在距離水源、營地或者步道至少60公尺以上的距離,挖出一個20公分深的洞來進行,事後並加以掩埋,並偽裝、恢復成原來模樣,稱為「挖貓洞」。在登山過程中,一個小疏失都可能破壞了山林與動物的平衡。生態登山學校提倡在登山過程中除了「足跡」外,什麼也不留,野炊後的廚餘、排遺所使用的衛生紙都要「通通帶下山」。金佩甚至還試過自己的「排泄物」帶下山過,她表示,不是要每個人都跟她做到一樣的地步,而是以自己能接受的範圍去實踐LNT,這就是為什麼要把LNT當作是一把「尺」的緣故。

第四條,將發現到的任何事物回歸原狀。生態登山的原則之一,便是要將發現到的事物回歸原狀,喜歡探勘台灣古道遺址的山友應該重視,不論是山中原住民部落或是日本、清朝的軍事遺址,都是珍貴的歷史文物,登山者應該讓這樣的文化景觀保留原狀。

第五條,將火的使用及對環境的衝擊減至最低。在野地裡營火可能造成持續性的影響,應盡量使用輕便的爐具來炊煮,在台灣山中常見地面一團漆黑燒焦的痕跡,成為景觀上的破壞及垃圾集散地,甚至有山友砍伐週遭樹木作為燃燒的柴火。

第六條為保育自然環境與野生動物。山友需要適當的距離之外觀察野生動物,不要跟蹤或嘗試接近牠們,避免不當的餵食行為將破壞牠們的健康以及改變牠們的自然行為。金佩曾經在台東縣知名景點嘉明湖旁看見水鹿大為驚嘆,可惜的是水鹿們變的不怕人類,這樣將使得牠們無法分辨危險的到來,若有獵人想要捕捉牠們會變的親而易舉。

最後一條為尊重其他的山林使用者。在山中不是只有登山的行為,更要學習人與人之間互動的自然關係,並將個人登山行為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生態登山學校希望把「山」當作一所教育機構,藉由掌握LNT環保技巧,教導模擬山中狀況:紮營地點取捨、挖貓洞、保護水源、食材選擇…等。

在「山」中這個渾然天成的教室裡,最重要是學習「尊重」的觀念。尊重自己、大自然、及其他的登山客,而不是只是求「攻頂」,金佩笑說:「其實在山上就只有三件事-走路、吃飯、睡覺,和自然產生感情,自然就不會去破壞它。」 登山學校LNT小組輔導員張正余認為,了解LNT觀念後才發現,如果每個人都能注意小細節,登山可以變得很不一樣。

學校目前籌畫舉辦2008年LNT體驗營,希望帶領更多學員成為山林守護者,實踐LNT生態永續經營目的。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