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需重新定位
曾幾何時,7月1日成為台灣社會上極為重要的日子。
過去的大學聯考轉變為今日的大學指定科目考試,台灣升學管道看似多元化,其本質仍舊不變,舊酒換新瓶的教育仍存在著「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守舊觀念。
台灣的媒體報導的取向像似台灣的升學考試只有7月1日的聯考才是最為重要的,好像只有高中學測多少級分才能考上建中、北一女,卻沒有人質疑新聞媒體是否忽略了四技二專考試,是否遺忘了技職學生的權利?
在升學至上的台灣社會,並沒有教導我們從小培養興趣、啟發自己的興趣,反而是因大學考試分數落點到某一科系就讀,才在大學時期開始培養自己出社會的專業技能,台灣的教育可以說是徹底失敗。
國小階段為了進入能考進明星高中之升學率極高的明星國中,不斷的透過親朋好友的學區以入戶籍方式,輾轉將小孩送至明星學校的學區就讀;升上高中後,台灣社會逐漸分裂,而且出現了一種很可怕的現象,只有讀普通高中的學生才能擠進普通大學,而這些普通高中生才是社會所謂的精英份子,反而因國中成績較差而選填技職體系就讀的學生成了社會口中的次等公民,這樣的待遇在高中時期出現了不一樣的境遇。
事實上,技職體系的學生並非不努力不認真,他們僅是在「書本」上落後於普通大學學生的一群,在書本上的課業成績相較之下較不突出的一群,但其專業技能從高中時期即開始培養,其能力甚至超越普通大學學生,他們的努力不可以因為社會的守舊觀念而被抹煞否定,因此,我們不能將技職學生視為次等公民,更不能有差別待遇。
如今,國立大學、國立科技大學、私立大學、私立科技大學、技術學院、管理學院、專科學校…等等,紛紛出現在招生簡章上,台灣教育的失敗在於沒有嚴格把關,失敗在於沒有教導大眾從小培養興趣,失敗在於太不重視技能、技職體系的學生。
升學的最終目的依舊是出社會,社會仍舊是這場升學旅途的終點,為何台灣社會不教導社會大眾從小培養興趣,並持續往某一興趣方向專研努力下去?為何台灣社會一切都是如此的功利主義、理工醫科系至上、一切都是向「錢」看齊?好似只有高學歷、好學校好科系的學生才稱得上是社會上有用的人,學歷真的是如此重要嗎?學歷真的是拿來做比較的嗎?學歷的好壞真的可以判定一個人的能力嗎?學歷就代表以後會賺大錢嗎?我想這些問題見仁見智,但,可以確定的是,這是台灣社會的失敗,政府更應該拿出魄力好好替我們的教育重新定位。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