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界的好朋友王製作人,最近與富邦文教基金會合作發起一個跨國的少年拍片計畫--「我的24小時」(My 24 hours),在數位相機、攝影機取得相對較為容易的現代,這真是一種有趣的的生命教育。
電影界的好朋友王製作人,最近與富邦文教基金會合作發起一個跨國的少年拍片計畫--「我的24小時」(My 24 hours),在數位相機、攝影機取得相對較為容易的現代,這真是一種有趣的的生命教育。
我看完部份成品後,在此強力推薦父母跟孩子們都來欣賞一下本片,也都可以這樣玩,拍出屬於孩子自己的「24小時」。 本片由五個短片組成,小導演們來自歐洲比利時、非洲布吉納法索、大洋洲澳洲、亞洲台灣,以及南美洲的阿根廷,這些地方不僅自然地理、生活環境、文化背景迥異,孩子們對數位影片的接受與使用程度更加不一,但也正因為有這些落差與多元性,也讓本片有一種原始創意與表現形式交錯對位的趣味,而且各方少年使用攝影機的上手之快,也令人驚艷,使人不禁讚嘆:「這真是孩子們自己拍的嗎?」。
毫無疑問的,數位影像對孩子們而言,已經是理所當然的日常工具,每個都有大導演的超級星光。 不同之中,卻有宇宙共通的感情興味,小孩的世界並不想我們想像中的單純幼稚,就像成人,他們會猜疑、憤怒、忌妒、懼怕,只是這些情緒在更表層,表現出來更直接。他們也會煩惱外貌,自信心不足,渴望同儕肯定,困難的是的是如何透過攝影機說出來。
雖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我們看到每個孩子在各自的24小時中,都在努力詮釋自我的情緒,解決生活週遭的課題,適應突如其來的變化。而且對於朋友的經營、家人的相處、未來的惶恐,愛情的幻想,以攝影機當畫筆,各自表述,隨著時間的沙漏,也滴灑出不同的路徑與地圖。
我個人最偏好阿根廷的小男孩導演所展現的創意,運用倒敘法,來表現小男孩對小女生的愛慕,加上傳神的特效來營造在相思臆度中煎熬的24小時,讓我們認識到專屬於南美的魔幻寫實電影手法與風格雛形。 其中很有趣的一點是台灣的小導演,相對顯得中規中矩,不敢太盡情揮灑,或許因為台灣的成人們也是這樣長大的吧,在其他國家的作品中,看不到中規中矩,只有強烈的自我意識與個人喜惡,沒有人能說孰劣孰優,誰對誰錯,只是印證了多元文化理論。
回頭要找我7歲的女兒商量,請她也來拍拍 她的24小時, 這是她的權利,也是我跟她一生都要學習的功課。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有氧生活您好
國民健康局與WEnews全民新聞網共同關懷口腔癌病患,
目前正舉辦「人生的改變,重生的幸福」追新聞活動,
徵選改變人生的感動故事,由於您的部落格很讚,特別邀請您來參加 ;
我們將徵選出五位特派公民記者,
後續將提供相關對象與內容進行採訪任務,
每名記者將獲得獎金一萬元。
徵文活動頁http://rd.nownews.com/rds.php?owner=373&client=1703
發文教學頁http://blog.nownews.com/weclub/textview.php?file=332953
謝謝您 祝您天天快樂 身體健康
WEnews編採小組(WEnews.cc)敬上
===WE have good News 讓世界看到您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