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大地的警示】 採訪/撰稿 陳佳利 郭志榮 林燕如 張岱屏 攝影 柯金源 張光宗 陳慶鍾 葉鎮中 陳忠峰
辛樂克颱風帶來了豪雨,讓台灣島上脆弱的地質環境,再度面臨考驗,許多地區都發生土石流的災情,有些是人為因素,有些是因為國土規畫不當,每次颱風過後,就會讓累積幾十年的老問題,一一的被顯現出來,這次我們的島節目,將從道路、橋樑、行水區利用和集水區保護四個面向,深入探討這些長期被忽視的問題... 我們的島 節目 首播:2008-09-22(一) 22:00
剪輯 張光宗 陳慶鍾 葉鎮中 陳忠峰
重播:2008-09-27(六) 10:00
緣起:
辛樂克颱風帶來了豪雨,讓台灣島上脆弱的地質環境,再度面臨考驗,許多地區都發生土石流的災情,有些是人為因素,有些是因為國土規畫不當,每次颱風過後,就會讓累積幾十年的老問題,一一的被顯現出來,這次我們的島節目,將從道路、橋樑、行水區利用和集水區保護四個面向,深入探討這些長期被忽視的問題。
內容:
水漫廬山
廬山溫泉位在南投縣仁愛鄉,泉質屬於碳酸氫納泉,不但能泡湯,也能飲用,由於泉質優良,日治時期就已經受到開發,當時稱為「富士溫泉」。光復之後,開發腳步加快,「天下第一泉」的美名吸引無數遊客,溫泉區生意興隆,許多旅館民宿趁勢而起,佔滿了塔羅灣溪旁的河階地。
雖然南投縣政府,從民國75年起,推動廬山風景特定區的都市計畫,劃定河川區、商業區、公設區等利用方式,但是業者瘋狂追逐利益,不顧規定見地搶蓋,294棟建築,只有54棟合乎規定,40家營業旅館只有5家合法,使廬山成為擁擠雜亂、安全堪慮的溫泉區,再加上政府管理上的長期的縱容,使廬山就像個被寵壞的小孩,在向「錢」進的過程中,安全問題被漠視了。
民國85年道格颱風、民國93年七二水災、大水都曾漫向廬山溫泉,但是居民無視大自然從這些災難中透露的訊息,就地重建,甚至與河爭地,於是更大的禍水就在今年衝向廬山。滾滾濁水後,一片灰色汪洋。綺麗飯店倒塌溪水中,公主小妹與浴池飯店地基掏空,廬山賓館則整個被土石掩埋,老闆娘慘遭活埋。
溫泉業者將罪過指向河川管理,認為下游萬大水庫淤積,導致河床墊高,河川又沒有疏濬,溪谷無法容納大水才漫向周圍建築,但是水利署表示,已經疏濬三次,這次颱風所帶來的80萬噸土石,遠超過河寬僅僅15到30米的塔羅灣溪容量,從台灣降雨模式的變化來看,降雨集中量大,但是降雨天數減少了,未來需要擴大排洪系統才能因應,因此目前正在研究河川需要的行水範圍,初步規畫廬山地區的塔羅灣溪,需要50到60米左右的河寬,希望盡早展開治理。
台14線順利通車後,重型機具進入廬山,開始整建工作。未來,南投縣政府在河川管理、土地利用、輔導業者這幾個面向,將展開跨部會協調,希望能為廬山找出多贏局面,讓危機變成轉機,期待重建後的廬山,能像破繭而出的蝴蝶,美麗健康。
台灣的地理區位,每年都有颱風侵擾,驟然降下的豪雨,灌滿大小溪河,夾帶泥沙,沖走淤積,帶來新循環。這原本是自然運行的現象,但是當人們鋌而走險,在土石洪流必經之地落腳謀生,災難往往一觸即發。北部烏來、中部谷關、南部寶來等溫泉區,都和廬山一樣,有著超限利用,緊鄰河道的問題。廬山的故事突顯上山討生活,必須具備趨吉避兇的智慧,如果利字當頭,堅持在危險區域謀生,就算偷得一時平安,災難終究會降臨。
山行大不易
辛樂克颱風來襲,徘徊不去的行徑,為台灣帶來超大雨量,大家都在擔心,山裡一切是否安好?
扭曲變形的廢鐵,讓人看不出是一輛汽車。辛樂克颱風過境台灣,造成台21線豐丘路段,多部汽車遭到掩埋,多人死亡的悲劇。風雨過後,緊急挖掘工程展開,大家都在搶時間救人,搶時間通路。
回到豐丘事故現場,悲劇的發生,如同大自然的詭計,在豐丘明隧道出口處,山溝的暴洪土石流,阻斷台21線公路,當車輛群聚,等待便道開放通行時,車隊上方的山壁突然崩落,無情地吞噬無辜的人群。
釀禍的原因,必須等待進一步鑑定,但是颱風對於山區道路的影響,卻有著相同的邏輯。
來到台14線埔霧路段,這裡每逢颱風必定成災,辛樂克颱風的侵襲,同樣造成道路多處中斷。
颱風挾帶的超大雨量,以三種形式造成道路毀損,分別是溪溝山洪挾帶土石流,沖毀連結橋樑。以及飽含水量的山壁,突然崩落掩埋道路。或是河道彎角地方,洪水淘空路基。這三種型式,成為道路毀損的主因,工程單位也研擬對策,進行防範。
但是採取鞏固與防堵的傳統工法,成效是否良好,學者專家有著不同見解。
位於大甲溪旁的台八線松鶴段道路,每逢暴洪必定毀損,通往谷關的道路柔腸寸斷,整治工程不斷進行,但是損害畫面依舊驚心。
九二一地震後,年年暴洪挾帶土石落入河道,墊高河床讓河水侵蝕路基,甚至掩過路面,讓山區道路損害問題更加嚴重。每逢豪雨過後,路斷的山區,有如孤城。
公路單位面對山區道路遇災毀損的問題,在山區廣建高架道路和隧道,提升道路等級,希望徹底解決道路問題,但是高架道路的建設,除了景觀、生態的破壞之外,依然有著許多問題。
在不斷鞏固道路強度,以及提升道路等級的方法,對抗大自然力量,或許暫時解決山區道路通行的問題,卻讓大量車潮、人潮進入山區,造成觀光區域的高度開發,在超限違建之下,加大環境壓力,形成山區危害的另一個問題。
斷橋危機
辛樂克颱風來襲,造成三座重大橋樑倒塌,其餘零星小橋斷裂,更讓無辜的生命枉送性命,為什麼原本是讓人安全抵達彼岸的工具,會在強風豪雨時,變成戕害人命的殺手呢?
颱風期間斷橋事件已經不是新聞,但這幾年來,橋樑斷裂的新聞越來越多,專家學者認為,可以從兩個部分說起。首先是當年的工程人員在設計橋樑時,根本沒有把環境的因素納入考量,很多工法,都是直接從國外挪來使用,因此設計出來的橋樑,根本就不符合當地的水文條件,久了自然有問題產生;第二點是河況的改變,這改變又可以分成人為跟天然災害。
在人為方面,現在我們在河道中,加了太多的設施或整治作業,讓河道產生了變化;再來就是自然災害,九二一大震後,台灣的整體環境也有了重大改變,河流裡的含砂量增加,再加上氣候異常導致水量暴多或水位降低等等,都讓原先的河道跟著改變,而早期設計的橋墩根基又扎得不深,改變後的河道,如果不停地以強勁水流沖擊橋墩,也就容易發生被沖垮的現象,如果沒有察覺到這些根本的原因,只是不停重建橋樑,只是浪費公帑罷了!
面對這些問題,學者建議相關單位應該徹底進行一次橋樑大體檢,將有問題橋樑以現在的環境來評估修復或重建,而來不及施工的橋樑,則可以利用監測系統,隨時了解狀況,才能避免悲劇的再次發生!
側記:
我們的島製作團隊,在辛樂克颱風過後,陸續在現場觀察幾個受災比較嚴重的區域,發現有土石崩落或河川氾濫的區域,有許多都是歷史災區。從以上這些案例和十年來的觀察可以發現,人,還是無法完全掌握大自然的變動!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台灣唯一的環境生態節目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