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甲戲的新生 社區文化的傳承
【記者林昱均、科彾穎/彰化縣報導】走進彰化縣伸港鄉的伸港國中,鐵琴及古箏二重唱旋律悠然飄盪在校園,沿著聲音踏上一階階的樓梯,走進舞蹈教室,在錚錚鏦鏦的鐵琴與古箏聲下,曼妙的身段與長長的衣袖拂過微風,那練習唱高甲戲的身影彷彿帶人走進另一個時空,一個臺灣移民遙遠的記憶。
台灣高甲戲由來
臺灣的高甲戲,即高臺盔甲戲,隨著中國泉州移民來到臺灣的彰化伸港,再開枝散葉到其他縣市。在一九七O年代,電視的普及造成傳統戲曲沒落,如今,全臺只剩伸港泉州社區的高甲戲教唱。
而高甲戲的教唱主要分成兩部分,伴奏使用北管打擊樂器,較「武」,唱曲用南管軟嫩儂語唱,很「文」,文武交加。有人因而主張「高甲戲」的名稱,也可能是「交加戲」。高甲戲講究的是南唱北打,以中國南方的軟綿唱腔和北方著稱的打擊樂,再身穿盔甲上台唱戲,因此唱起來並不容易,相較一般戲曲,難度又更高一些。
照片
|
每年十二月伸港國中高甲戲團都會於彰化縣南北曲館表演作為本年度成果發表 |
難覓良師
泉州社區總幹事黃呈聰表示,泉州社區二OO七年剛成立時,由於是伸港鄉最晚成立的社區,因此在一些社區的評比上都落後其他不少,讓社區幹部們都有點著急。他苦思了很久,思索有那些東西是可以做為當時政府倡導的「一區一特色」策略,才想到這個在當時已經沒落的傳統文化戲曲―高甲戲。
但是,在二OO八年當時,根本找不到可以教唱高甲戲的指導老師,高甲戲團都解散了,而且也不願意再教唱,當地的耆老即使會唱,但上了年紀也只能教彈奏鐵琴古箏樂器,不適合再出來用力敞開嗓子教唱或示範唱戲。黃呈聰先生在困擾一個月後,有一次在社區幹部會議上,社區理事長鄭堯旺提出向文化局申請支援的替代方法,經過三個多月繁複的公文申請後,終於請到高甲戲團長的第二代當家陳錦姬授課。
校方協助
黃呈聰有了人力技術上的資源後,便按照原本的社區會議決定,將高甲戲以校園假日授課方式,傳給新一代的年輕學子,薪火相傳。「我相信還是有一些對高甲戲有興趣的學生,所以先從鄰近的伸港國中開始推廣,每年十二月也會在彰化縣南北管展覽館進行成果發表會。」他說。
身為伸港國中高甲戲班的導師傅郁茹表示,「在校園創辦這種戲曲教唱,其實真的很需要很多老師的協助,也要我們有餘裕才有辦法配合這些,所以校方那邊也要進行調整。」。她另外也說:「有些家長不願意兒女去學高甲戲,因為普遍認為升學至上。我在兩小時高甲戲課程後,額外教課一小時,換個方式來支援這些學生。」
正在學習唱戲的陳姓女同學也表示,本來父母蠻反對她去學戲,是因為她交換條件答應要另外去學書法,才能夠學習她感興趣的高甲戲。
交加的未來
教唱的陳錦姬女士認為,今年的預算雖然編下來了,但明年未有頭緒,「政府常常沒有資源去做完整套計畫,所以我也無法確定明年有沒有辦法繼續教,可是如果能維持這樣的活動,至少,臺灣高甲戲不會消失。」她說。
而在彰化縣伸港鄉的泉州社區,至今都有完美的協力政策,若不能持續,那對傳統戲曲、對社區、對文化傳承都是一種可惜。
延伸閱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