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柵國小食農教育課 學童體驗農作辛苦
【政大之聲記者/陳蘊凌、洪與成、高婉瑜】文山區木柵國小學生排排站在洗手台邊,清洗剛採收的蘿蔔。今年九月台北市共有八所國小響應「食農教育」體驗課程,邀請有機農夫走進校園。經過七次農事課程後,學生學會了如何種植農作物,也嘗到了農夫「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滋味。
台北市有機農業推廣計畫爲期九年,今年將有機生活觀念推動到小學,讓「食農教育」從小學扎根。此課程包含飲食教育以及農事體驗,由新竹教育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系副教授張瑋琦設計教案。她說:「二零一零年我在做農委會計劃時,研發了一套教案,以及未來鄉村農會在推廣食農教育的推廣方案。」
參與此課程的高年級學生會隨著導師李英彰在早自習或最後一堂課到校園中的田地種菜。一組三至四人照顧一畦地,從植苗、澆水、除蟲到收成,都由學生分工合作,學生林紹楷回顧成功栽種出的蔬菜:「蔥、高麗菜、還有白蘿蔔、小松葉,還有四季豆。」另一名學生,梁祐誠則說:「要有耐心,要用心去栽培。」
營養師郭曉惠今年六月為學校爭取參加「食農教育」課程,她的初衷便是希望學生能體會農民的辛勞,進而學習珍惜食物。此外,李英彰也觀察到學生的專注力也有所提升,甚至會跟家人分享健康飲食觀念。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教授徐式寬表示,從小接觸農事對孩童具有深遠的影響:「一個小孩子對於有機農業的親身經歷,對他來説是彌足珍貴的。經驗對一個人的認知是multiple channel的,他能用眼、耳、鼻、舌、身去認識這個世界。」
有鑒于最近食安問題層出不窮,爲讓學生認識食品添加物,課程還結合了飲食教育,向學生介紹有機食品和食品標示原料的説明。日本和西方國家的國民小學已實施這樣的課程多年,張瑋琦表示:「人在年幼時,味覺是最敏銳的,透過食農教育認識食物的原味,很快就能辨識食品添加物。」進駐木柵國小指導學生的清涼地有機農場主人廖錦娟也提到:「一個人在十二嵗以前的行爲比較容易改變,而且當他知道某些東西對他很不好的時候,他更容易去改變。」
課程在十月底已經告一段落,卻是持續推動食農教育的開始。從學生種下菜苗的那一刻起,也植下了親近土地的熱情。學生蔡宇閎和林紹楷說:「把它擴大,然後繼續種下去;讓比我們小一屆的種下去。」然而,訓導主任許圭鑫表示,要持續推動,學校必須克服師資調配的問題:「這個計畫一定要是可以推動很久的,要有那樣熱情的老師,他願意付出,那他可以在裡面得到成就感,因為沒有成就感,就沒有持續下去的動力。」李英彰也提到,多方的合作才能讓學生的學習達到的更好的成效:「如果有一個單位願意做的話,就要有説明會以便和家長達成共識,由家長那邊互相感染。」此外,郭曉惠認爲,教案設計也必須視實際執行的情況做適當的調整:「我覺得那個老師的理想太遠大,你只是告訴學生包裝上加了什麽,小朋友沒有感覺。我們上營養教育把所有的東西泡在水裏,顔色出來時,小朋友會更有感覺。」
在耕地極少的台北市,木柵國小嘗試推動食農教育,廖錦娟表示肯定:「他們上食農教育以後,學習懂得感恩。可能是他們這輩子沒有碰過這麽累的事情,可是他們就是很快樂,因爲看著自己種的東西一直在成長。」食農教育進入校園,不但讓學生增進知識、培養正確的飲食習慣,也讓他們更加貼近這塊土地。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