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副刊:臆解《恒先》‧第八簡(七) 銀髮游藝

2014/03/11 23:44
1,279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好奇寶寶的公民新聞平台除了自己發新聞外,也轉載商業媒體不刊登的訊息、刊登網友的留言或投書,將一些好的訊息廣為傳播。以下是好奇寶寶副刊『銀髮游藝』專欄。

@@@@@@@@@@@@@@@@@@@@@@@@@@@@@@@@@@@

上接:

副刊:臆解《恒先》‧第四簡(六) 銀髮游藝

https://www.peopo.org/news/234189

@@@@@@@@@@@@@@@@@@@@@@@@@@@@@@@@@@@

臆解《恒先》‧第八簡

《恆先》一文,自李零開始作出土後的原考釋至今,已有多位學者提出不同的簡序排列,來詮釋文章本旨。筆者此處採用的是龐樸所發表的序列:

1-2-3-4-8-9-5-6-7-10-11-12-13

因此,文章臆想解讀,也從上文的第四簡轉入第八簡。

【第八簡】

多采。物先者有善,有治,無亂。有人安,有不善,亂出於人。先有中,安,有外﹔先有少,安,有壯﹔先有務,安, (第8簡)

早於人出現的物,有善、有治、沒有亂。人出生,變穩定、存續後才有不善。人也製造出亂。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都是先有中心形成,才有外圍表相;先有少小,才有大壯;先有內裡充實,才有外顯剛強;

 

楚簡文中這個字的寫法,是第一簡中表達概念是:「造形法則建立」,而解釋作“始”(參看第一簡)的字體,再加系字偏旁而成。讀者可立即會意為:建立成功的造形法則,持續的運作。

照片

簡文此處這個字寫作如 圖一‧n。而“中”字從早期甲骨契文的:圖一‧a(合7368一期)、圖一‧b(前6.2.3一期)到金文的:圖一‧c(何尊)、圖一‧d(中山王鼎)乃至篆文:圖一‧e的 字型,演化越來越簡單的過程中,始終被保留不變的,是代表上下通聯必需通過的核心區域(圖一‧f或 圖一‧g)。對此字,說文解釋說:

內也从口丨。下上通也。

看來許氏的概念是:表裏的聯通,但關注的重點在核心的區域。

讀者如果比較甲骨契文的旅(圖一‧h,一期佚735合5821)、族(圖一‧i,三期甲366合31803)、旋(圖一‧j,一期佚543合302)、游(圖一‧k,一期鐵132.1合15079)諸字,便會發現它們與 圖一‧a那個“中”字帶有共同的部首:圖一‧l(一期甲944反合17159)。說文對 圖一‧l的解說是:

【旗】圖一‧m,旌旗之游,【旗】蹇之貌。從ㄓ 說文.JPG曲而下,垂【旗】,相出入也。

讀者由此可以遙想,古代先民常用旗幟作為彰顯部族群體的標誌,也常於不同情境中用旗幟以導引或節制群體的行動。而 圖一‧a字所實體象形的,似乎正是一大隊人群,形成前有引導後有備援,核心有兩翼護衛的集團行動。在日常的生活實踐經驗中,可以會意出群體行動時,核心有效存在並發揮指令的重要性。而這在生命攸關的軍事行動中又特別重要。周朝中業,管子在他的《管子 ‧兵法》提到:

『三官不繆,五教不亂,九章著明,則危危而無害,窮窮而無難。故能致遠以數,縱彊以制。三官:一曰鼓,鼓所以任也。所以起也,所以進也。二曰金,金所以坐也,所以退也,所以免也。三曰旗。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利兵也,所以偃兵也。此之謂三官。有三令而兵法治也。』

所以用旗、鼓與金來節制軍隊的行動,已是制度化的事。

然而社會從部族合併擴大為國家後,整體的聯繫與節制變成抽象化。對於這樣的概念變化,古人顯然也在字體表示方式作出回應。本簡中文章此處這個字寫作圖一‧n,以原“中”字加上代表廟堂的符號(圖一‧o),明確的能使讀者會意到:官方的權力核心便是國家的中心。也能進一步擴大概念成為:一切有生體的功能核心所在之處。文章原作者想表達的第一層概念應該便是:世間萬物都是功能核心所在之處完備了,才有外在形體的種種表現。第二層概念則針對人的世界,表達出:社會管理階層作為族群社會的核心重要性。

照片

簡文中這個字寫作 圖二‧a。它的上半部是由説文解釋“矛”字時,所說“矛”字的古文寫法(參看 圖二‧b),該字的左偏旁(參看 圖二‧c)所構成,所以可以將之解讀為矛。而它的下半部,則由人符(參看 圖二‧d)所構成,初步可以會意為:使用或製造矛的人。但是,現下較多的學者,傾向於將此字解釋作“柔”字。關於此請參看文末的補充說明。不論如何, 圖二‧a字在說文中沒有對應的字可作解釋。不過,說文解釋矛字:

【矛】(參看 圖二‧e),也。建於兵車,長二丈。象形。之屬皆从【矛】(參看 圖二‧b,古文从戈。莫浮切。

而說文注則進一步解釋說:

魯頌箋云。兵車之法。左人持弓。右人持。中人御。

並大略描述矛的外形:

考工記謂之刺兵。其刃當直。而字形曲其首。未聞。直者象其柲。左右葢象其英。鄭風傳云。重英,有英飾也。魯頌傳云。朱英,飾也。按飾葢縣毛羽。據鄭箋則毛傳云重喬累荷也者,所以縣毛羽也。

讀者從這些說明,知道矛的正規用法之一是在兵車上,並且主要功能為刺擊之用。從史籍所載的戰爭資料來看,在漢代以前兵車不但是陣戰的主要防衛工具,也經常用來沖擊、破壞敵人陣勢。因此,車上持矛的戰士在接敵時,單就因車速產生的衝擊力量就相當可觀。更何況當敵人用重甲護身,一旦矛刺不入時,本身所受的反作用力,如非訓練有素必然難以化解(讀者可想像電影中,西方中古世紀重裝騎士持矛快馬互相衝刺的場景,再比對古華夏兩馬拉跑的輕戰車,甚至主帥四馬馳騁的重車上,矛兵交手所受的力道!)。

簡文中 圖二‧a字的使用,顯然是針對持矛戰士所受的相關訓練及其目標所寫的。在上博楚簡的另一篇文章《從政》中,也用到此字。有學者解釋為“務”,意思是所負責的工作。此處也可用相同的方式解釋,但涵意應該寬闊些。因為,戰爭的發動只能求勝,戰士的勝利是爭戰成功的基石。所以 圖二‧a字解釋為“務”,不僅表示矛士的職責,更表示完成職責的整體訓練。而且,這種訓練的目的不僅要使兵士變的剛健武勇,更要使國家透過其軍事能力對外顯示強盛穩固。這就是本簡文句『先有務,安,有剛』所要表達的第一層涵意,並且而間接指出的是:在這個人世間,唯有勉力自我充實,才能有顯示剛強的力量。這個概念也表現在“懋”字上。“懋”的甲骨契文寫作如 圖二‧f所示,與春秋時期的「倗矛」銘文的矛字(圖二‧g)相比較,前者上半部的矛字可會意為:以矛刺物,後者則可會意為:矛刺,貫穿物體。而“懋”字下半部的心符則表示:心繫念於矛士的勤奮锻練上。因此,完整字體的涵意表示出:力雖不逮,但心仍繫念於勤奮锻練。說文解釋這個字說:

勉也。从心。楙聲。虞書曰。時惟懋哉。

而“楙”字通茂,是盛大的意思。明白表示出:努力以赴使所從事之職,如林木般成長茂盛:這或許也可以用來解釋,甲骨契文的 圖二‧f字演化成為金文寫法 圖二‧h(懋史鼎),正是以增加林字符號強化表示:努力有成,可以使事業、功德成林。在上述直接生活體會的概念下,再擴大到自然界所存有的自然現象,表明出一切形象剛強之物,都必是內裏充實飽滿才能作為堅固的根本條件,這就是作者的第二層涵意。也配合本段落一連串解說,自然界以及人的世界中種種現象間的因果關係,從而表示:自然界中一切之物,由初生的柔弱不斷隨時間而增長、充實再變成剛強的過程。而只有人能選擇,是否像自然現象般,努力的與時俱進;或者自作自用,走向其他道路。

補充說明

“柔”與“矛”

照片

筆者解釋作“務”(圖一,e)的字,有的學者解釋作“柔”。原因可能有三:一、是多數學者皆認為,《恆先》一文屬道家學派的文章。因此,由傳統道家哲學的思路,去思考可能的用字、詞的方式較為妥善;再則,是原簡文自此處以下,有多處論述應該都屬類比似的敘述禪發。因此,所討論的事、物諸性質,傾向於取其對比參照;而且,這種寫法,筆勢必然較為整齊、幽雅;最後,便是這個字的楚文原寫法與“柔”字極為類似(參看圖一:a,《說文解字》;b,《郭店楚簡‧性自命出》;c,《郭店楚簡‧老子》;d,《雲夢竹簡‧為吏》;e,本文)。

如果只從“柔”與“矛”(圖一,f)字的相比對來看,在篆字方面,“柔”字可視為是“矛”字的衍生字。說文解釋“柔”字:

 【柔】(參看圖一,a),木曲直也。从木。矛聲。

說文注針對此條文進一步解釋說:

洪範曰。木曰曲直。凡木曲者可直。直者可曲曰柔。考工記多言揉。許作煣。云屈申木也。必木有可曲可直之性。而後以火屈之。申之。此柔與煣之分別次弟也。詩荏染柔木。則謂生木。柔之引伸爲凡耎弱之偁、凡撫安之偁。

但是,或許許氏本來要說的不過是:矛兵器的長柄是由具有彈性,可曲、直交變的木材質料作成。根據專業的研究人員所述,矛柄有木柄和積竹柄两種。“積竹柄”是用细竹做柄,打通竹節,竹芯内填充木條,然後用繩裹扎起來塗上漆。積竹柄堅靭而富有彈性,不易折斷,性能優于木柄(廣州日報訪問李健民)。重要的是這種彈性,具有兩種實用功能:一是矛所刺標的物如果過硬,矛柄不致應時而斷;再來,便是刺目標物時,矛尖砥物雖一時不入,屈曲的柄身可提供後續助力,使矛頭因而有可能「鑽」進標的物內。也有可能因為如此,有學者解釋“柔”字是:造字本義:富有彈性、適宜作矛槍長柄的木材」。不論原因如何,漢代對“柔”字的理解,當如說文注所言:『柔之引伸爲凡耎弱之偁、凡撫安之偁。』。不過,從出土所得不同來源的漢前簡文來看,“矛”字的寫法和漢代篆字卻不相似。令人懷疑是否另有他義。

比對《古文字類編》(北京大學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學術叢書特刊,高明…等編著)所列的“矛”字(頁‧817)便可以清楚看出,從商代到漢前“矛”字的演化途徑(參看圖一:g,商代金文;h,周代金文;i,《雲夢竹簡‧法律》)。再經比對出土“矛”的實物(參看圖一,j),可以得知商代金文“矛”,是象形文字,且傳遞的第一概念,是作為矛兵器的「矛頭」。這樣一來便可以看出,圖一中的b、c和e的字形上半部,如果仍然解釋作“矛”,便是原“矛”字後來的衍寫。那麼商代的“柔”字,是否也是“矛”,“木”合用?

《古文字類編》中舉列了商代和周代中期金文的“柔”字(頁‧579;參看圖一,k與l)。由於作為禮器或傳世用的青銅器上的字體,製作時應較嚴謹、工整,所以不太可能誤模,因此,商代的“矛”與“柔”二字,看來不太具有相關性。但到了周代中期,“柔”字(圖一,l)金文的上半部分,如果只用商代的“柔”字相比,似乎仍可辨識,但已寫的偏向“矛”字了(比較圖一,h與l的上半部)。而這可能便是“柔”字上半部,最終由“矛”字取代的濫觴。

或許,讀者可以反推出商代“柔”字的本義。今天,大家比較不習慣單用「柔」字,而多數是用複詞如:「柔弱」,「柔軟」等,來描述物性質。想來最早的“柔”字,便也應該包含了這些類近的意思。商代的“矛”與“柔”二字,提供了一種對比:矛質是金屬的高硬度物質,且矛尖端的設計,則是使施力集中用以破物,因此用以攻堅;相對的,“柔”字是木製物(字的下半部,從中央延伸至頂)刺穿標的物的造型(字的上半部平行恆畫兩筆)。因此:可以會意為:木簽便能輕易穿透兩層的軟性質。這種涵意,最初只用於描述物質性狀,但,最終被延伸敘述人性心理的狀態。這可以在《尚書》中找到蹤跡。根據《尚書‧皋陶謨》,禹和皋陶對話討論為政如何能有成效。其中皋陶認為,為政者當自修德性在先,因此有九德之說。文如下:

『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載采采。」禹曰:「何?」皋陶曰:「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彊而義,彰厥有常。吉哉!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

文句中「柔而立」一詞,“柔”字或作「柔順」解,而多數解釋是「性情溫合」; “立”字則作:「卓然而獨立的見解」。但如果考慮古代用字的簡省、但多義來看,“柔”字的使用除被動的「順」義外,應更指具有主動的「承受」、「包容」甚至全面關懷的「能為他人設想」的意味;也因此,“立”字也該進一步解釋作如:「己立立人」的「能行、能有所建樹」解。“柔”字的上述解法,也可以在周代金文得到旁證。

《古文字類編》在“柔”字目下,列舉周代青銅遺物「逨盤」「克鼎」和「番生簋」,三者皆引用《尚書‧舜典》的名句「柔遠能邇」在其銘文之內。其中“柔”字的金文寫法和前面所列大異其趣,但彼此都類似。以「逨盤」為例,即如:圖一‧m。文字的創造者,很顯然的認為與其同時代裡用在如「柔盤」(春秋時期)銘文的“柔”字(參看圖一‧l)並不能完全顯現出周文王及其先祖們忍辱負重,安民、保民的苦心,及更後的遠來外族交相投靠的史實,因而創造出意向為:「有道之人為他人提供安養所在」的短命字。

@@@@@@@@@@@@@@@@@@@@@@@@@@@@@@@@@@@

下接:

副刊:臆解《恒先》‧第九簡 (八) 銀髮游藝

https://www.peopo.org/news/235171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