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再見溼地

2008/11/14 09:09
5,329次瀏覽 ・ 2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再見‧溼地】

採訪/撰稿  陳佳利
攝影/剪輯  陳忠峰

 當涼風吹來陣陣秋意,北方嬌客也跟著翩然來到,11月初,眾所矚目的黑面琵鷺陸續抵達南台灣,牠們的度冬據點不只有大家熟知的七股,去年就有9隻黑琵在南邊的茄萣溼地落腳,不過這片樂土今年卻無法迎接牠們,因為道路的開闢,已經讓這裡失去大半生機...

我們的島 節目

首播:2008-11-17(一)  22:00
重播:2008-11-22(六)  10:
00

內容:

 位在高雄的茄萣溼地,前身是竹滬鹽灘,汲取堯港潟湖裡的海水作鹽,後來因為興達港的計畫,竹滬鹽灘成為歷史名詞。1976年,高雄縣政府把南端的竹滬鹽田,闢建為興達港漁業特定區,1986年,又在興達港東側開挖遠洋漁港,並且將挖出的廢土填進鹽田中,改變了竹滬鹽田的樣貌,土地所有權也由台鹽公司移轉給國有財產局管理,面積廣達171公頃。

 自從1991年廢曬之後,經過多年的自然演替,茄定溼地已經從鹽田變成水鳥樂園,在2007年底,營建署將這裡劃設為國家重要溼地。據統計,有將近一百五十種的鳥類在此棲息,一級保育鳥類有游隼、黑面琵鷺,二級保育鳥類有彩鷸、小燕鷗,是遷徙性候鳥的重要補給站,與南端的永安鹽田加起來,是南台灣最大的候鳥度冬地。

 不過,茄定溼地的未來,卻被興達港的發展牽制著。興達港漁業特定區計畫中的兩條道路,像切豆腐一樣,劃開了茄定溼地,在今年九月初開始動工。檢視整個興達港漁業特定區的都市發展,當年花費了七十億打造的遠洋漁港,沒有按照預期的願景發展,空有廣大的港灣,沒有週邊配套,在遠洋漁業日漸蕭條的大環境下,十多年來始終空空蕩蕩。

 為了彌補遠洋漁港的錯誤計畫,高雄縣政府加碼興建了情人碼頭,要圓一個「北漁人碼頭、南情人碼頭」的觀光夢,不過夢想卻沒有起飛。另一個扶植遠洋漁港的計畫,是成立遊艇產業專區,這個夢在2005年通過環評後展開,有著打造台灣為世界前三大遊艇生產國的願景。不過這片四十六公頃的大鹽灘,也沒有讓這個夢想,落地生根。高雄縣建設處處長黃益雄說,今年年初投標的廠商倒閉,在七月七日解約了,目前朝向另外招商來開發這個地區。

 即使遊艇專區的招商還有許多變數,特定區計畫中的1-1與1-6號道路,還是動工興建,兩條道路總長將近2.4公里,工程經費高達6.2億,
雖然道路規劃在2002年就已經公告,被歸類在生活道路系統,但是與遊艇產業專區,卻還是臍帶相連。

 開路工程進行的如火如荼,為了施工挖開土堤放水,讓溼地快要變成旱地。茄萣溼地的水域面積因此減少了八成。雖然營建署南區工程處承諾,將放水的土堤缺口補平,但是南台灣冬季少雨,今年冬天,難以將失去的水補回來,候鳥只能仰賴僅剩的零星水域度冬。

 原本鹽田的水道兩旁長滿了紅樹林,當年開港填土耗損了二十公頃,如今,只有位在溼地南緣的茄定大排裡,殘存著大面積紅樹林,不過1-6號道路跨越茄定大排的工程,卻砍倒了許多海茄冬。另外,1-1號道路東段用地,必須經過當地居民的墳墓區,土地徵收爆發爭議。
茄定鄉崎漏村墳墓區當初由居民集資,以正順廟的名義買下,提供當地居民免費安葬,這個開路計畫影響到上百位居民。

 再往東,路線經過魚塭區,影響到十多位養殖業者的生計,土地徵收價格低於產值,業者強烈反對。養殖業者表示,一年的產值可以有一千多萬,政府的土地賠償卻不到200萬,他們無法接受,要抗爭到底。

 即使道路的土地徵收還沒完備,道路工程始終沒有停止,樂園變了模樣,讓深愛這片土地的鄭和泰,非常著急。世居茄定的他,十多年前走進賞鳥領域,才開始注意起這片溼地,豐富的生態讓他深深著迷,退休後的日子,全副心力都在這裡。現在他最大的心願,是希望道路能夠停工。

 十一月六日,鄭和泰與來自地球公民協會的戰友,前往縣府陳情,不過當天縣長另有要事,沒有到場。縣府表示,在已經開工的現實條件下,環保人士要求停工的願望,困難重重。

 也許現況已經被黑暗包圍,但是從鹽灘地自然發育的紅樹林,依然努力爭取未來希望。即使不遠處,怪手持續開挖,道路持續施工,茄定溼地雖然被切割,還是有機會利用剩餘的土地,綻放光芒。茄萣生態文化協會理事長鄭和泰認為,如果能把這裡轉型為生態觀光公園,對地方上的發展,能有很大的幫助。

 面對困境,需要更多力量。在鄭和泰爭取溼地保育的過程中,有台灣溼地保護聯盟一路支持。即使溼地護持著人類生活所需,台灣現行的法令,還是對它不利。台灣溼地保護聯盟理事長翁義聰表示,目前沒有專法保護溼地,只能寄託在野生動物保育法、環評法、都市計畫法等相關法規,這些法令會分散在不同部會,相對的,政府的保育力量也被分散。

 溼地這樣珍貴的自然空間,命運卻始終掌握在人們手裡,茄定溼地的未來還有爭取空間,遠在中台灣的另一塊溼地,卻已經被判了刑。

側記:

 當怪手開始大動作開挖,當溼地的水被放走大半,當地居民才驚覺到政府的意圖。雖然開發單位施工完全依照法規,但是在資訊不透明的狀況下,環保人士往往難以及時反應,一旦發覺政府傷害環境,想要極力阻擋,時間卻在行政機關相互推委之間,逐漸流逝,只能眼睜睜,看著生米煮成熟飯,在悵然中再思考如何守護剩下的土地。究竟這是環保團體捍衛不利,還是政府的開發程序有問題?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