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光抗報聯繫社區情感
拆遷後的華光社區居民到哪去了?曾經一起住在華光社區的鄰居最近過得如何?這可能是很多關心華光社區的人所好奇、居民所擔憂的事,也因為大家心繫著華光的人、是、物,因而孕育出這份報紙-華光抗報。
華光抗報事由學生自發性組成的華光社區訪調小組及華光社區居民組成的自救會共同創辦的一份報紙,創報的理念為了讓原華光社區居民,在經歷拆遷各奔東西後,得以聯繫感情,並且透過這份報刊傳達居民會議的內容,及華光後續走向的消息。華光抗報在今年文化部舉辦之「社區比報─優良社區報選拔活動」中獲得「社會議題類特別獎」殊榮。
華光抗報內的文字及圖片都有特別放加大,方便年長的居民閱讀,而報刊名稱「華光抗報」也是居民共同討論出來,並且由社區居民一人一筆畫用手寫出來。總編輯鍾俞如表示,創刊理念就是以居民為主,希望居民與這報紙有高度連結,一起編寫這份報紙。報刊每期印製五十份,發放給原華光社區的居民,原本有規劃要對外販售,但發行量甚少,所以未來考慮規畫將報紙電子化,減少成本。
華光抗報目前出刊到第八期,華光抗報總鍾俞如表示,目前報刊處於停滯狀態,第八期是最後一期,第八期的紙本已經出來,第九及第十期新聞也都有了,但尚未排版完成,估計在第十期會停刊,但是仍有未知數。鍾俞如提到,經費不足是無法繼續辦去的主要因素,辦報資金原是由臺北市大安區溫州社區發展協會提供,而現在協會無法繼續贊助,面臨經費短缺,華光抗報編採小組正在思考尋求其他資金來源,希望這份報紙不要就此斷了。
鍾俞如提到辦報的過程很辛苦,人員不足,且後續排版、校稿都是由鍾俞如一個人負責,編輯時間短、工作量大,有時會覺得很無助、無奈,但想到有居民會想看這份報紙、會有人問報紙怎麼還沒出來?就會有一種使命感驅使著她,讓她有動力繼續做下去。鍾俞如也對文化部對外公布的新聞稿感到不滿,她指出在新聞稿中不但沒把報紙創刊理念完整寫出來,對於華光抗報報導敏感的社會議題僅擷取部分撰寫,甚至還有扭曲事實的部分,大呼對比得到的「社會議題類特別獎」是非常諷刺。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