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空間誰來管 政大黃絲帶行動引發論戰
【政大之聲記者/鄭芷韻、陳湘茹、章寧專題報導】四月二十四號,政大野火陣線與聲援群眾發起「黃絲帶響應行動」,在政大校園各處綁上黃絲帶,表達「停建核四、落實民主」的訴求,聲援林義雄絕食抗議核四的行動。至今在政大校園仍可見黃絲帶隨風飄揚。有部分學生表示感動,認為從黃絲帶看見民主的落實;也有部分學生認為觀感不佳,並質疑在校園公共空間綁黃絲帶的正當性與合法性,也有學生在網路上發起拆除黃絲帶的行動,但並未 獲得太多響應。各方對於如何處理黃絲帶以及校園的公共空間運用方式尚未取得共識。目前總務處規劃五月中旬舉辦第二場討論會、邀學生表達心聲。
曾發起拆除黃絲帶行動的中文系學生黃豊允認為,黃絲帶行動出現「還政於民,還權於民」的標語時,就開始有些變質、訴求模糊,變成反政府而非反核。他認為張貼海報或舉辦論壇也能達到相同效果:「反核跟擁核的兩方能夠辦一個辯論、座談的方式,讓這個議題越辯越明,兩方去申述自己的理想。」企管系翁同學則認為,雖然黃絲帶行動明顯表達停建核四,落實民主的訴求,然而,他認為黃絲帶行動並不合規定,在體制內方式用盡之前,應該選擇用「合規定」的方法。他也說,臉書上NCCU交流板社團的討論並沒有做到理性溝通。
支持黃絲帶行動的企管系學生蕭至妤表示,黃絲帶是一個可以喚醒公眾意識的方法,她認為活動本身一定會引起反對聲音,但在爭論的過程中也能吸引更多人關注相關議題。她說:「平常我們同學都會討論這件事情的正當性跟可行性,所以反而會有同學看到說我們在爭執這件事情,他就更想去了解說綁黃絲帶是為了什麼?是為了反核嗎?還是為了其他事情?」蕭至妤也補充,至於如何持續讓大家關注相關議題,則需要更多後續行動。
除了行動本身能否明確傳達訴求,隨處可見的黃絲帶也引發學生討論校園公共空間的運用。政大總務長蔡育新邀請學生舉辦「校園開放空間使用新規範」討論會,讓各方意見能夠面對面交流。他表示,學校目前空間管理的規範,是以環保為重點,並不足以因應學生對這件社會議題的關心與行動:「我們覺得應該先跟同學們進行溝通,看他們現在在活動上面的需求,然後我們再來調整我們的步伐、他們的規範,讓學校空間的管理能夠跟得上時代。」蔡育新表示,在這次黃絲帶運動中,校方首先會尊重學生的言論自由,同時希望達到互相尊重,最後才會去探討清潔議題或環保議題。他也期待政大能藉此塑造出讓學生理性辯論的環境。
法律系教授陳志輝以法律觀點分析,綁黃絲帶與拆黃絲帶皆為言論自由的表彰,然而如果以毀損方式拆除黃絲帶,就涉及侵害他人所有權。法律系教授孫迺翊也補充,雖然校園屬於公共空間,校方身為管理者有權力進行清除動作。社會系教授苗延威則以社會運動角度切入,他認為,每個社會運動所採取的行動策略並沒有對錯、好壞之分。面對部分民眾及學生對於黃絲帶觀感不佳,他說:「社會運動它的策略選擇,礙眼就是所謂的有礙觀瞻,這就是一個策略選擇。」
黃絲帶行動引發爭議,帶出學生對於社會運動的關注,校方也必須重新檢視校園規章的適用性,以及與學生間的意見交流。針對黃絲帶的後續處理方式,政大野火陣線在日前發出聲明,表示已與校方密切討論校園參與使用原則,也邀請民眾將繫在校園各處的黃絲帶拆下、帶走,並繼續保持公民的自覺。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