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之聲記者/陳湘茹、鄭芷韻、章寧專題報導】從義大利到台灣,從烏菲茲美術館到台南廟宇,蔡舜任,被稱為修復光影記憶的旅行者,是台灣極少數專業的油畫修復師。從十四世紀經典的歐美油畫,到台灣廟宇中近幾十年留下的斑剝門神,都在他手下展現出歷史的光彩。
提到修復工作,蔡舜任難掩專業的熱忱及驕傲,他指著工作室內兩扇由畫家潘麗水繪製的門神,原本漆黑一片的表面,經由四個多月的耐心修補,再現極少見的特殊漸層色彩。「修復完成後很漂亮,但你現在來到現場,還是覺得就是老東西,可是,一般門神去外面看,洗完之後,不是鬍子沒了,就是破破爛爛的、退色,金箔上的線條也都沒了,可是你看,這些東西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完全留下來。在台灣,其實最常忽略的,就是你就洗洗,但不是只有洗一洗的問題,其實都是一小塊一小塊慢慢做出來,花非常多的時間。」
成為一個門神修復師,並不在蔡舜任最初的人生規劃裡。大學時就讀美術系,因為自己的作品發霉,才知道原來藝術品也會生病。他在老師鼓勵下,開始接觸油畫修復。從歐洲學習並從事文物修復工作近十年後, 蔡舜任在三年前回到台灣著手門神修復。然而,他發現,台灣傳統修復門神的方式講求效率,修復難度高的作品就乾脆重畫,珍貴遺跡就這樣毀於一旦。「越好的修復師,就像越好的外科醫生,他讓你的體力保存最多、血流最少,這個情況之下把你給醫好,把文物給修好。」他認為修復最重要的就是穩定藝術品的保存狀況,並延長其生命。「其實我覺得與其說你在做修復,倒不如說你在回朔它以前經過的時間、歷史帶給它的一些傷痕,帶給它的一些淬煉的痕跡。」
同樣從事修復工作的書畫修復師范定甫則分享,想要讓國外的人看見台灣傳統藝術之美,面對自身文物時就必須展現修復專業。「不斷要面臨很多掙扎跟討論,然後要讓自己學習到一個客觀看事物的方法,客觀地介入藝術品,然後客觀地把藝術品的本質或者歷史面貌的部分在你的處理過程裡面可以很客觀忠實呈現出來。」必須先放下自我,才能和大師的對話。
回到台灣後,蔡舜任積極巡迴推行修復教育講座,分享文物保存及修復典藏的專業知識。蔡舜任相信,要透過教育推廣來提升大眾對文物修復的重視。「對我來說那是一個很好的回饋,而且那也是一個改變這環境的機會。環境好了,我們才有工作機會。」 不只是修復師,社會大眾的觀念也是資產維護的重要關鍵。協助蔡舜任修復工作的助理陳雯婷同樣對於文物修復有強烈使命感:「如果你現在不把它保留下來,那你以後要怎麼跟下一代說這件事?那可能就只有圖片或是口耳的記憶,這樣會很可惜,因為實物的感動是遠遠超過圖片的。」
修復師用自己的生命去換藝術品的生命。「我的願望反而是你要讓更多人去知道這個事情,讓年輕的這一輩出去,我們做出來的成就很不一樣的。」蔡舜任期許台灣能夠用專業修復精神,延續古老文物的生命,讓它們繼續在時光中旅行。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