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給他們錢、給他們券,不如給他們權」

2008/11/28 13:20
2,076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孩子們需要安全權,希望平安健康長大

家扶基金會推動「兒童及少年權益保障法」為孩子發聲

「我不要一個人在家」、「我希望娃娃車不要擠那麼多小朋友」、「我不要會讓我受傷的溜滑梯」…,幾位家扶的小朋友在1125日由家扶基金會與台少盟、勵馨基金會、兒福聯盟、勵友中心、靖娟基金會、全國教師會、人本基金會、中華育幼關懷協會等團體組成「兒童及少年權益保障法推動聯盟」公聽會上喊出他們的心聲,希望政府、家長及大人重視他們成長環境的安全,包括公共安全、交通安全、休閒安全、居家安全及校園安全,儘速通過「兒童及少年權益保障法」的立法,不要因為大人的一時疏忽,造成孩子身體及心靈上不可挽回的傷害。

家扶基金會何素秋副執行長指出,從家扶基金會從事兒童保護服務之統計數字發現,受虐的孩子人數,不僅由民國80年代的每年平均七、八百人次,逐年攀升至民國90年代每年一千人次以上;兒童受虐的型態,更以「嚴重疏忽」為主要因素。在家扶基金會96年新增的1,075名受虐兒童少年中,就有417位兒童(近四成)是因為大人們的疏忽而受到生命的威脅。13年前(民國84)我國政府對國際社會宣示--願遵守落實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之義務與決心,但至今卻遲遲未能具體落實。台灣家扶基金會和多個社福單位發起「兒童及少年權益保障法」立法,用意即是希望為兒童及少年爭取更具積極性、普及性的權益,更要藉由家扶的服務經驗,強調孩子安全權的重要性。 

現行兒童及少年福利法第三十條明文規定:對兒童及少年不得有以下行為,僅單列“遺棄”一項!但事實上,在家扶所介入保護的孩子中,僅有2%的受虐原因是遺棄;且家扶基金會在整理分析972月至11月間,兒少受虐相關媒體報導的66項事件中,其中就有51件、高達77.2%的兒少傷亡事件是源於疏忽所造成。因此,「兒童及少年權益保障法」推動小組針對政府原有的「兒童及少年福利法」重新修訂,提出「兒童及少年權益保障法」,期盼可以讓孩子們免於疏忽造成的傷害,讓他們平安健康的長大。

 民國82年,家扶基金會曾為「兒童福利法」的倡議,連署14萬人,首度為孩子們走上街頭,無非想讓孩子們創造一個安全而得以滿足成長發展的良好環境。然而,投入兒童保護工作20餘年,家扶基金會發現,現行的「兒童及少年福利法」對於孩子的權利保障已經嚴重的受限與不足。 

根據內政部兒童局96年度統計數據顯示,台灣兒童及少年遭受虐待的人數,不僅由從93年的7,975人上升至96年的14,137人,足足成長了一倍。依據衛生署及教育部公布96年兒少資料更顯示,每10件意外事故中,就有將近2個兒童及少年喪命其中;每天甚至平均有3.6個兒童及少年死於意外事件;每10件校園事故,就有8個兒童及少年受傷,甚至死亡。我們不禁想問----家,是孩子們最安全的歸屬嗎?校園,是孩子安全成長的環境嗎? 

何素秋副執行長表示,家扶基金會投注於社會弱勢孩子與家庭的協助已達58年,對於當前兒少福利法在兒少安全疏忽的定義缺漏所造成的傷害我們深感遺憾,為及時終止憾事的發生,家扶基金會倡議社會大眾應重新正視兒少疏忽事件之定義,同時重視兒童的安全權!讓孩子有權利與機會為自己發聲,不應因大人們的疏忽,受限於目前消極、殘補式的兒少福利法---孩子需要安全權,需要更積極的權益保障法案,為自己發聲。

 針對倡議「兒童及少年權益保障法」立法,家扶基金會提出以下幾點訴求:

(一)呼應「兒童及少年權益保障法」推動聯盟,倡議台灣兒童人權與國際同步的立法,將現行「兒童及少年福利法」中缺漏的安全權、健康權、社會參與權、遊戲與休閒權、司法權等保障,從公民養成及全人身心發展角度補充於「兒童及少年權益保障法」民間版本中,以確立台灣兒童及少年基本權益保障與政策投資方向,並彌補現行兒少法令不足之處!

(二)強調兒童及少年安全權的積極正視兒少安全權的內涵,包括事故傷害、公共設施安全、遊戲休閒設施安全、安全教育及研發、父母對兒少安全之責任、交通載具安全、校園緊急危機處理機制等,不僅涉及台灣廣大500萬兒少的基本生存需求,更強調兒少的保護,並不僅止於性侵害、身體、精神暴力的特殊案件,更有廣大的孩子受到疏忽的傷害。

(三)倡議針對疏忽事件的重新定義倡議及時修正現行兒少福利法,針對兒少疏忽事件的漏失,強調父母、監護人或其他負照顧義務之人不得有下列疏忽行為之一:

1.未提供正常營養之飲食。     

 2.未提供適當之衣著。

3.未保持兒童及少年身體之整潔。

4.未提供衛生且安全之居住環境。

5.兒童及少年有身心醫療照顧需求時,未適時提供適當之醫療照顧。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