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隆變電所工程爭議大 社區發展重溝通
記者黃品儒、吳慧禎、楊惠芳、邱妍瑜/聯合報導
導言
電力與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但提及設立變電設施,許多人都不希望在自家周邊,常避之唯恐不及。而台電萬隆變電所地下化工程,因居民與里長、台電的溝通不足以及資訊不流通,導致各持己見、難達共識,也更引發討論。
一、萬隆變電所爭議大
位於文山區的台北變電所自日治時期開始使用,而民國89年,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決定遷移至萬有社區,因此,位於景隆街的「萬隆聯合辦公大樓附設變電所新建工程」自民國98年開始動工,而當時有不少居民渾然不知此工程,直到欲動工才得知消息,驚覺權益受損,便成立「反對萬隆變電所居民自救會」,盼能討回公道、重啟討論。
台北市議員李慶元說明,變電所只有遷移或地下化,二種處理方法,但變電所就像過街老鼠一般,誰也不希望遷移到自家附近,故不容易找到適當的地點遷移,換言之,地下化成為較合適的選擇。然而,李慶元表示,由於變電所原址周遭,近年增建了許多新大樓,除了住戶較多外,建商也希望變電所能搬遷,進而帶動周邊住宅買氣,而遷移的新址則位於老舊、居民較少的萬有社區,兩處居民意見分歧,爭議存在已久。
萬有社區居民盧綿直言,許多住戶對工程一概不知,不論施工進度、危險性等,都沒有接獲通知,當接近動工日,才得知消息,因此,居民組織自救會,盼阻止工程進行。李慶元提及,長期抗爭有一定的困難,在建照核發的情況下,只能變更地下室的配置,讓變電所和民宅有合理距離,而非最初預定兩者只隔六米。
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台電)輸變電工程處北區施工處溝通組陳姓員工表示,當初興建萬隆變電所,是希望能拆除部份台北變電所,將變電設施由露天改至大樓地下室,將變電所地下化後上方可蓋大樓,作為辦公大樓使用,而一樓土地則設計成花園,此舉動將更有效利用都市空間,且符合現今都市型態,促進地方繁榮。
二、溝通不良導致抗爭
近年來,萬隆變電所的議題吵得沸沸揚揚,萬有里里民自救會前任會長周寶玉認為,若變電所能有良好規畫,對台北和地方社區來說皆為好事,但台電不應只顧一己之利而罔顧居民權益,「最大的問題是和鄰近住民沒有充分溝通!」
居民與台電資訊的不對等,成為議題難解決的主因之一。周寶玉說:「台電說有貼公告,卻貼在乏人問津之處,社區裡的年長者並不知道布告欄有和自己切身相關的消息。」她表示,台電於施工前並未正式與居民溝通,反而以「一日遊」的名義,招待社區長者參觀變電所,並宣稱為說明會,周寶玉認為有敷衍里民之嫌。盧綿也補充,因當時里長有參與,讓許多居民誤以為是里民活動。
周寶玉認為,決議遷移變電所,本該取得當地居民同意,雖然爭議無法避免,仍應盡力將衝突降至最低,進而取得共識,而非毫無討論、單由一方決定社區未來。盧綿更直呼,里長未召開里民大會就擅自決議,簡直是黑箱作業。萬有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高美美亦認為,確實有必要召開會議,經過多方討論,以避免後續抗爭。
不過,陳姓員工強調,李慶元於爭議期間曾召開協調會議,持正反意見的兩派居民皆有派代表參與會議、共同討論,因此並未有居民所說「無法表達意見」,況且在居民未取得共識前,台電也不會擅自搶先將變壓器等機器遷移入內,仍會尊重當地住戶。
事實上,自救會不斷強調的「溝通」,是指台電在施工前並未將資訊完整傳達給居民,周寶玉說:「公文送審曠日廢時,台電就願意一關一關慢慢等,卻不願坐下來和居民好好溝通。」她認為,即使事後雙方有開會討論,台電仍不願採取開放態度接納民意。周寶玉舉例,只要一有抗爭,台電便常以「你要不要用電?」反問抗爭者,但人民用電是必然,供電也是政府的義務,她建議台電應修正這種塘塞責任的態度。
三、電磁波危害健康 居民不願接受
由於擔憂電磁波危害人體健康,變電所經常被視為「嫌惡設施」,民眾望之卻步。盧綿強調,自己居住於變電所預定地周邊,相當擔心電磁波的危險性,加上台電也並未對當地住戶說明電磁波的影響,讓她住得膽戰心驚。
對此,李慶元說明,台電的纜線到處流竄,埋在地底的深度卻不足,導致電磁波防護不夠,使用電磁波檢測儀器檢測,經常出現40至100毫高斯(電磁波單位),而長期處於五毫高斯以上的環境裡,細胞病變的機率將提高,因此,一旦居住在高壓電塔密集區,罹患血癌的機率恐是常人的數倍。
另一方面,陳高美美長期聽取居民意見,發現不少居民因看好變電所遷移後,房價、地價能上揚,選擇支持變電所地下化,但萬隆變電所預定地周遭的住戶,則可能面臨房價受衝擊、下跌,形成居民分化的問題。周寶玉甚至直言,台電是利用變電所原社區和萬有社區間利益的矛盾,進而製造對立,但台電陳姓員工也反駁,一直以來並非刻意製造對立,民眾意見難免不同,而台電的立場僅是盼能將空間更有效地利用,且規畫公園綠地,對周遭住戶而言是一大福音。
陳高美美坦言,將變電所遷至萬有社區旁,恐是無法改變的決議,但後續是否有補償辦法,未來應仔細監督。周寶玉也認為,既然建造變電所已成定局,台電即應有相關配套措施,做好安全屏障,讓居民住得安心,而非官官相護,甚至不告知對健康有危害的相關資訊。
四、盼發展完善配套措施
變電所議題龐大,對大眾而言,要釐清所有資訊也不甚容易,而一旦資訊不夠流通,便容易使居民認為政府或領導者是「黑箱作業」,尤其在缺乏完善溝通的情況下,更可能造成不必要的對立與分化。有鑑於此,里民自救會的成員才選擇挺身而出,捍衛自身的權益。
至今,自救會歷經長期抗爭,仍無法改變萬隆變電所將建造的命運,未來,如何讓居民住得安心、維護居住正義,成為台電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李慶元建議,地下化的同時,台電須有配套措施,纜線也應是深度挖埋,更應該將完整的資訊公開供居民了解。尤其,居住在變電所周遭的居民,因距離較近,對其身心有一定的威脅,他強調,居民若自覺生活在電磁波的威脅中,台電的溝通及處置即不合格。
周寶玉提及,官員不應以高姿態和居民接洽,否則雙方就難有任何交流,更別說取得共識。她舉例,台電承辦人員在說明變電所相關事宜時,不但一句句都以專有名詞解說,社區年長者一頭霧水,甚至用高傲的態度逼問民眾是否用電,有如雙方地位不平等的語氣,難以讓人心服口服。
目前自救會的抗爭活動已告一段落,周寶玉感嘆:「大家覺得沒辦法、爭不過,後面的怪獸太大了。」但她表示,未來應有居民持續追蹤,展現自身對家園的情感。周寶玉也提及,多數人在抗爭過程中,會以自我利益為主,但既然為了居住環境挺身而出、捍衛住戶的權益,就應以整體利益為重,彼此互相信任,也共同激盪出能讓地方更完善的想法。陳高美美亦同意,她認為,未來社區發展要更好,溝通絕對是必要的環節,即使每位居民考量不同、立場也有異,但唯有互相傾聽與討論,才是創造雙贏的第一步。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