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台灣市場面臨挑戰 「落差」促產業合

2014/10/08 10:00
1,505次瀏覽 ・ 2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鄧青雲/採訪報導

數位時代,藝術也結合科技,搖身一變成了科技藝術。科技藝術與跨領域藝術的結合,又被統稱為新媒體藝術。然而,即便新媒體藝術的發展日新月異,還是存在困境與挑戰,比如資源和資金的不足、產學合作存在斷層與落差等等。
「如果給我資源與經費,我有創作的慾望,再忙我也會抽出時間創作。」世新大學數位多媒體設計學系副教授張白苓說。曾經策辦「普普藝術」、「宜蘭合宜文創特展」等新媒體藝術展演的張白苓,對於新媒體藝術,她侃侃而談。她直言,新媒體藝術讓藝術家有更大的表演空間、更多元的展現方式,但資源的匱乏和資金的不足,往往讓創作者裹足不前。
她以自己的新媒體藝術作品「Fallen Angels(墮落的天使)」為例,結合了程式設計、音樂、舞蹈等元素,以及複合媒材、馬達、Arduino(一個開放原始碼的單晶片微電腦)等材料,耗費將近20萬元。像這樣一個好的設計,需要一個好的團隊才能完成。然而創作需要尋覓跨領域人才和專業技術人員,卻沒有一個好的仲介平台可以提供訊息,只能透過創作者個人人脈關係嘗試尋找。
另外,創作資金的嚴重不足,幾乎每一個新媒體藝術創作者面臨最大的挑戰。張白苓表示,文化部或民間基金會的補助非常不足,而且投放補助呈現「僧多粥少」的局面。她期盼政府審查補助案時,除了鼓勵職業藝術家外,能同時兼顧業餘創作者。
對於新媒體藝術的創作者而言,資源和資金的不足是一大挑戰,但對於新媒體藝術這個領域而言,也存在產學合作的斷層與落差的問題。在高等教育中,台灣僅有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和國立台灣藝術大學二所大學,有成立相關科系,培育新媒體藝術的創作者。其他大學的設計系,雖然有將部分課程融入新媒體藝術的概念,但張白苓認為這種「插花式」的課程安排,始終不算主流。
張白苓說:「現在各類型商展、行銷企劃、戶外活動都結合新媒體藝術。這會是未來發展趨勢,會有更多產業界連結進來。只是現在學校跟產業界沒有做銜接,學生看不到未來。」
即便從北藝大和台藝大相關科系畢業的「藝術家」們,往往也放棄全職藝術家的夢想。他們在畢業後的幾年,申請經費補助創作作品,當累積一定名氣,馬上轉任教職。張白苓坦言,創作需那麼多錢,創作者不可能一輩子都做新媒體藝術。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