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完成客戶拜訪要回到台北了,沿途會搭乘不同的交通工具,花了萬把塊的機票回到長榮空姐的大腿上、轉搭客運巴士再搭捷運,扛著展示品以及大小行李,每一次轉乘都是展現男人臂力訓練的大好時機。而終於能回到家中好好的放鬆。中間我經歷了三種主要的交通工具,完成了不同移動需求與花費。有沒有可能我每次出差我只飛機、就能從新宿的HCR會場直飛回到家中?就目前的技術與成本是有困難的,他只能滿足我最迫切最需要、而且沒有其他替代品時的運輸需求。那就是從羽田機場到桃園機場這一段。回到桃園機場要回到台北市中心這一段,一個是替代品多且價廉,這一段無須要專程搭飛機。遑論進台北市區後回到家中這一段的替代品更多。更重要的是,我對於高速運輸的需求已經大幅減少。
同樣的,我們可以把病人的照護,分為數個階段。那就是醫院,急性後期照護(post-acute care, PAC),以及長期照護。根據不同的疾病需求的強度,願意負擔的金額,而有了多樣的選擇。
在美國醫療照護系統,施行了DRG(疾病診斷關聯群)之後,醫院為了”簡約”醫院資源,鼓勵病人及早出院。進而對於急性後期照護因應而生。而急性後期照護指的是在醫院接受了專業但也昂貴的治療之後,還需要有段時間需要醫療照護的介入。
算是介在急性照護與長期照護之間。
往下更精確一點說明,Medicare提供的PAC照護共有四種,1.居家健康照護單位,2.復健醫院/部門,3.技術性護理照護部門,4.長照醫院。讓我引述一段戴桂英教授等人文章對於四個單位的定義與功能介紹
(1)居家健康照護:對活動受限者,經醫師處方,在家中接受間歇的技術性護理或復健服務,或給予居家使用的耐久性醫療輔具,如氣墊床、輸液幫浦、氧氣設備、輪椅、牽引設備等;(2) SNFs:對出院後需要全天候照護者,提供技術性護理或復健治療;(3)復健醫院或部門:對出院後仍需要密集復健者,提供住院的物理、職能和語言等治療;(4)長期照護醫院(指平均住院天數高於25天):對臨床病情複雜、有多重慢性疾病者,提供延長性住院醫療,包括綜合性復健、呼吸治療、癌症治療和疼痛管理等
而這些提供PAC照護廠商的家數,也隨著需求的增加而鑄件的成長。從1990到2005年約有50%的成長。從10508家成長到15632家。但每家的平均營業金額,卻是從70萬美金增長到140萬美金大幅成長了兩倍。
(圖:美國急性後期照護機構年平均費用)
用大家熟悉的語言,就是捷運原本有100站,十五年間成長到了150站,每站的載客量更大幅增長了兩倍。每次出閘口或是上廁所,都有兩倍的人在等候排隊進出。這也顯見了高齡化市場的浪潮來臨使得需求增加之外,更重要的是將需求進行切割,以利醫療資源做最有效的應用。將急性、嚴重時期的醫療需求留在醫院,將後續的照護再細分切割。
想要了解更多嗎?歡迎參考台大公衛所吳淑瓊老師的研究文章<<美國老人保險急性後期照護的發展>>
也歡迎分享您的見解,怎麼樣才可以讓台灣的急性後期照護做得更好
原文轉載自 龍骨王-龍骨誌(連結)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