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車廠不再賣車之後
如果把拿來遊說國會的錢,轉來研發新的節能車輛,反而對車廠的形象有助益。
圖:華沙舊城區一處停車場。(謝雯凱攝) |
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本文原刊載於聯合報11月份元氣周報)
最近到南部出差,與同事從高鐵站租了輛油電車後,就直接往山上跑。兩天過去,里程累計近四百公里,還車前準備加滿油交車,但開進加油站後,打開油箱蓋不到三分鐘,加油人員卻已在收油槍,準備敲車門收錢了。
「389元。」
一聽到這個數字,我不可置信地看著工作人員,請他確認油箱真的已經加滿。依當天九五無鉛汽油的售價,一公升大約要價三十元台幣,換算下來,平均一公里只要一塊錢。如果再把二氧化碳排放量算進來,兩天來平均每開一公里,排碳量僅有74克,不到台灣現行車輛排碳量的一半;油電車的省油功力,著實令人驚奇。
當初會想承租油電車,本就希望在差旅途中,能儘量減少對環境的污染。車廠或許也猜到我這麼想,因此在車內的儀表板上,除了一般行車數據外,還加上對駕駛行為的省油評分,對我每一次踩下油門,其實都是嚴格的節能駕駛考驗。兩天下來的駕駛分數,雖然都僅在及格邊緣掙扎,但的確自主增加了包括像是維持定速、順勢滑行的時間。奇妙的是,若是有個五分鐘的時間,省油駕駛分數達到近八十分,心情比上一個五分鐘,自是輕鬆許多。
不論是採用何種技術,在台灣道路上所跑的車輛,油耗量的確是愈來愈省,但也仍有改善的空間。環保署自五年前推動「小客車二氧化碳自願性減量協議」時,就希望各車廠在2015年到來時,能將每公里的二氧化碳排放值,由1999年每公里191克,在明年降至163克。而截至今年十月為止,國內小客車每公里的平均碳排量,已降至169克,目前有極高機會,可以在明年達成減碳目標。
除了平均值有機會達標,個別車廠的CO2排放值,則更讓人驚豔。像BMW就由六年前每公里排放225克,今年已降至168克;福特六和原本每公里也要排放191克,現已大幅降至151克;Skoda車廠在統計到今年十月的數據,平均值更已經降至146克。
我曾請教過幾位專家,想要了解在各種產業之中,為什麼就屬車廠對推動節能技術,竟是如此熱衷。從不論是純電動車、油電混合車、氫動力車、生質燃料車、壓縮空氣車、太陽能車等,許多人只要一想到綠色科技,首先能舉例的,多半會以汽車產業為例。
在福特六和台灣區擔任總裁的范炘,他所分析出的答案,或許是我認為最值得被引述的觀點之一。根據范炘的觀察,不過也就是十幾年前,各大車廠都在美國國會山莊砸下大錢,遊說議員阻止美國政府定出日趨嚴格的車輛排碳標準。但一年年過去,各大車廠卻發現,標準早晚都會被制定,延宕也不過就是兩三年的時間。
「如果把拿來遊說國會的錢,轉來研發新的節能車輛,反而對車廠的形象有助益。」范炘總結說。或許正因為如此,車廠也從原本是社會進步的阻礙,轉而變成保護環境的先鋒,各式各樣的新能源車陸續亮相。這樣的風潮,甚至讓有些車廠的領導人的想法,都開始有巨大的轉變。
舉例而言,像亨利福特的孫子、也就是福特汽車公司全球執行董事長比爾福特,今年七月在「華盛頓日報」上的一篇文章,就以《We Can't Simply Sell More Cars》為題,提醒汽車產業,與其在本世紀中製造出二十億輛車,全塞在不能永續成長的交通政策上,不如開始去思考新的交通模式;例如「擁有一輛車」的概念,未來恐怕將被「共用」車輛,或採自動駕駛更輕量、節能且安全的城市通勤車取代。
我相信已開始覺醒的企業領導者,絕不僅止於汽車產業,畢竟成長絕對不是沒有極限,地球的資源也絕對不是只為服務我們這一個世代。汽車產業是一個例子,告訴我們綠色創新的未來,許許多多的工作機會仍將被創造,只要思維模式不再被石油所牽絆。
當車廠決定不再賣車之後,運輸產業的綠色創新才正開始。
【參考資料】
Wall Street Journal 2014.07.07 “Bill Ford on the Future of Transportation: We Can't Simply Sell More Cars”by Bill Ford
氣候戰役在台灣 2014.10.20 《綠能科技-移動新體驗》專訪福特六合台灣區總裁范炘
TED2011 2011.Mar 《比爾‧福特:交通癱瘓背後的未來》by Bill Ford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