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人類的語言發展跟年幼兒童有關係?

2015/01/15 15:46
8,243次瀏覽 ・ 4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語言是人類用來溝通的重要工具,甚至可以說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平常我們總是如同呼吸一樣自然地說著話,卻從來沒有去思考過我們所說的這些話語是如何演變的。除了那些學者們......人類學家、心理學家、語言學家、歷史學家等等。

  由於這些人們的努力,分析出了好幾套可能形成語言的理論,而在其中一些理論的學者們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假設,便是「兒童的社會能力及語言經驗對於語言發展有重大的影響」。實際上真的是如此嗎?這些觀點仍然是受到當代學者的挑戰。至今在語言發展的研究上,大多是比較了解「發展歷程」的部分,而非「如何發生」的部分。

  我先來簡單的談論一下語言發展理論的三大觀點。這個理論分成了三大派別,分別是「行為主義者的觀點」、「先天論者的觀點」、「交互作用者的觀點」。

  一、行為主義者的觀點:當老爸對著小嬰兒說:「來~叫把拔~把拔~」的時候,小嬰兒也會看著爸爸然後說:「拔拔!拔拔拔拔拔...」。有些行為主義者認為兒童仰賴「模仿」來快速學習複雜的言詞,當小朋友藉由模仿念出正確的詞彙時,父母就會給予獎勵。不過這樣的學習方式並不能夠解釋語言的發展,頂多讓幼童學到許多的詞彙而沒有辦法理解那些特定的語句。

  二、先天論者的觀點:先天論者認為「語言是人類獨有的能力,已預先設定在大腦的構造中。」一名叫做Noam Chomsky(1957)的語言學家認為「句子組成的規則太過複雜,不可能直接教給孩子,即使是認知能力成熟的幼童也無法自行發現這一套規則。」因此他提出了一套理論:「所有的兒童腦內都有一個『語言習得裝置』。這套系統讓兒童們在學會足夠量的詞彙那一瞬間,便有能力將這些詞彙組合成句子。」那麼這個語言習得裝置要怎麼解釋世界上所有兒童對不同語言的解釋呢?他提出了一個叫做「普遍語法」的東西,這套語法是內建的規則,適用於所有人類的語言。

  三、交互作用者的理論:交互作用者強調「先天條件」與環境影響之間的交互作用,是強調社會互動的重要性。交互作用者另外在分成兩個觀點,一個是「訊息處理理論」,一個是「社會互動者理論」。

  訊息處理理論認為兒童是藉由強大的分析能力來理解複雜的語言環境,比如說哪些相連的音會一起出現,那些則不會。透過這些分析嬰兒們可以辨識出不同的語詞,但是卻無法解釋複雜的語法與更高層次面向的語言掌握能力。

  社會互動者理論認為「天生的母語能力(理解別人及被別人理解的強烈需求)與豐富的語言環境,都會幫助兒童發現語言的功能與規律性。」當主動的兒童嘗試與人溝通時,照顧者會提供適當的語言經驗,而這些經驗能夠幫助這個兒童找出語言的內容以及社會意義的關聯性。比如說小孩子肚子餓了,想要讓大人帶他去吃東西。於是他們所前往的地方以及所說的語言皆會與「食物」有所關聯。在互動的過程之中,兒童會在潛意識之中自動的學習這些。

  我是一個大三學生,並非是就讀於相關科系。但是由於某些原因而接觸到了這個話題,在調查資料後覺得頗為有趣並且對於這個話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那麼就我自己的觀點,我所認為的語言發展是偏向哪個理論呢?我所認為的語言發展偏向「交互作用論」,而且是「社會互動者理論」的觀點。在心理系室友教科書上的重要假設是「兒童的社會能力及語言經驗,對於語言發展有重大的影響」。那我也就以「兒童」為討論的重點,來說明我為何支持社會互動者理論。

  在說明我支持社會互動者理論之前,我先說明我反對先天論者的理由。

  先天論認為:「語言是人類獨有的能力,已預先設定在大腦的構造當中。」假如把人類比喻成一台電腦,那這個意思便是在人類出生之時,在這台電腦裡本身就已經有一套「內建」的語言軟體。這有可能嗎?我認為不可能。「因為人類學習語言的能力比起其他動物來特別的卓越,就認為人類本身就擁有語言的能力」。與其這樣想,我更加認為這是人類幾百萬年來所物競天擇,不斷「演化」而來的成果。

  比起先天論者,我反而更加贊同行為主義者的觀點。出生不久的幼童並沒有獨立生存的能力,而這個世界的一切他們也都不懂,唯一能夠做的便是靠著本能行動。幼童的本能是模仿眼前的事物,當父母對著幼童說出某個詞彙之時,幼童也會自然而然的說出那個詞彙─「即使他們不知道那個詞彙有何意義。」而在這個動作一再的反覆,詞彙與物體(比如說爸爸這個人和「爸爸」的發音)在幼童眼前不斷出現之時,幼童就會將這兩者定義再一起,然後就此學會一個詞彙。幼童的詞彙便是如此累積的,但是這依然未能構成語言的官則。

  先天論者認為「在兒童學會足夠詞彙的那一刻,就有能力將詞語組成新的句子。」基本上這是完全錯誤的。構成語句最基本的詞彙是從模仿所學來,更加高深的文法怎麼可能沒有學就會?我認為兒童學習語法的方法與學習詞彙的方法如出一轍,依然是依靠「模仿」。如果兒童的父母是高尚優雅的人,兒童所說出來的話自然會充滿氣質;相反的,如果兒童的父母出口成髒,那麼這個兒童的說話方式一定也讓人不敢恭維。假使先天論者的觀點是正確的,難道在人類與人類之間也有如此明顯的優劣差異嗎?

  研究人員以動物來研究實驗:「動物能學會人類語言嗎?」以動物不能夠學會人類語言,便判斷「語言」是人類天生的能力。我認為這是一件頗為荒謬的事情。首先牠們並不是人類,卻要讓他們學會人類的語言。我們能夠學會狗的語言嗎?我們能夠做到與動物溝通嗎?連人類都做不到的事情,卻要要求其他的動物做到,這不是頗為荒謬嗎?

  首先,這些動物的生理構造本身就與人類不一樣,就我們已知的「蜜蜂會以特殊的飛翔軌跡來告知同伴訊息」、「螞蟻會以觸角來傳遞訊息」,難道我們人類也能夠以這些方法和蜜蜂或螞蟻溝通嗎?語言是人類在物競天擇的大自然之中所誕生出來的「武器」,其他的生物也有著各自的溝通方法。在如今人類已經稱霸地球的情況之下,其他的生物卻還在為了在這個地球上生存而努力著,怎麼可能如此容易就接受人類恣意灌輸的資訊?

  科學顯示「左大腦有利於語言處理」,但是如果幼童的左大腦在早期就受到了傷害,那麼處理語言資訊的地方便會轉移到右大腦。這意味著什麼?意旨就是人類的大腦之中根本就沒有什麼內建的語言結構!人類的語言能力完全是由後天所雕刻上去的。

  教科書上談到一個叫做Genie的兒童。她受到了不正當的虐待,只要一出聲就會被打。後來被解救之後經過語言訓練得到了一個結果:「雖然她可以清楚的理解人們的談話,但是語法與溝通能力始終受限」。

  這是為什麼?從她的經歷之中,我們可以發現她「接收訊息」的功能並未受到阻礙,而「發布訊息」的功能卻受到了限制。再受到隔離的過程之中她依然可以聽見父母的談話聲,即使並不知道這些內容為何。為了生存與自保,Genie必須在沒有接受到學習的情況之下自己分析這些語言,這造就了她後來可以理解人們對話的結果。

  但是由於她「一出聲就會被打」,導致她對於說出口有嚴重的障礙。將近13年的時光沒有開口說話,讓她不習慣或者不適應這個動作。其實很容易理解,這個孩子的耳朵已經使用了13年,但是嘴巴卻是「13歲才開始使用」。另外,造成她講話有困難的原因或許並不僅僅只有語言學習有困難,我認為心理因素才是真正的理由。

  Genie的例子證明的一件事情,那就是:「語言接收與發送的發展不一定是一致的。」這個現象與先天論者的觀點有出入。既然先天論者認為人類本身有內建的語言系統,為何這個語言系統卻會出現如此的分歧?很顯然的:人類的語言能力與後天發展有莫大關聯。

  現在我要來講述我為何支持交互作用中的社會互動者理論。

  在上文之中,我提到我同意行為主義中的「模仿」觀點,而這也是構成社會互動者理論的重要因素之一。課文上描述社會主義者理論觀點是:「天生的母語能力(理解別人及被別人理解的強烈需求)與豐富的語言環境,都會幫助兒童發現語言的功能與規律性。」這與模仿的動作竟是不謀而合!

  在這本教科書提到的重大假設是:「兒童的社會能力及語言經驗,對於語言發展有重大的影響」。在這個假設之下,我認為「語言發展偏向交互論」。

  但其實,我覺得這個重大假設是錯誤的。

  兒童所學習的語言純粹是為了「生存」;兒童為了生存而需要「溝通」;兒童為了溝通而需要「語言」。

  至於精密的語言系統,我認為這是「成人」所發展出來的,同樣為了「生存」而自然產生的演化。成人為了生存而需要「坑人」;成人為了坑人而需要「對話技巧與文字陷阱」;成人為了擁有對話技巧與文字陷阱而創造出了「複雜無比的語言」。

  有時候,當小孩子說出了一件客觀的事實(比如說「那個人好醜」之類的。),卻還要被成人打,然後笑著賠罪:「小朋友亂說話。」等到小孩子長大之後,他就學會說:「那個人長的真有特色。」

  這個過程並不是人類刻意為之,而是在這個世界之中,為了生存下去而自然而然、隨著時間慢慢流逝而演化出來的。

 

  參考資料:發展心理學:兒童發展 第九章-語言發展(原著:Laura E.Berk,譯者:李美芳、黃立欣,出版者:台灣培生教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亞洲大學資傳系三年級徐宏碩 2015/1/15著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