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墩Smile太鼓 快樂打鼓學習合作
【記者徐立芃、廖齊笙/台中市報導】「咚、咚咚咚、咚咚……。」每逢六日,總會有陣陣充滿氣勢、層次分明的鼓聲,從台中豐原一家幼兒園傳來,這裡是葫蘆墩 Smile太鼓團每周練習的地方。團長馮韻怡說:「我們希望能藉由太鼓練習的過程,磨練孩子們的精神,培養他們的團隊意識,將來到社會上,能夠憑藉著堅持 到底的信念,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二〇一三年,他們遠赴日本參加全日本太鼓青少年競賽,在四十九支隊伍中勝出,奪下季軍,二〇一五年,他們將重返日本, 爭取冠軍。
Smile太鼓團 文化和體育兼顧
葫蘆墩Smile太鼓團來自台中市豐原區,成立於二〇〇二年,招收的成員大多是來自豐原的孩子,成立的契機起源於十多年前,包含太鼓團團長馮韻怡在內的一 群人,前去日本考察,偶然的機會下,欣賞了由一群日本學生所做的太鼓演出,鼓聲氣勢浩然,深深的震撼了馮韻怡,在接觸了太鼓的文化以後,她發現太鼓並不只 是種藝術表演,而是種和運動精神結合的活動。這群為他們表演的孩子,不只有團隊合作的意識,待人接物彬彬有禮,對於刻苦的練習,也能夠堅持不懈。回到台灣 後,馮韻怡決心將日本太鼓文化,引進台灣。
起初,馮韻怡參考日本太鼓整套制度與練習方法,加以改良,每周六日固定有四個小時的練習時間,除了訓練團員的體能外,還會讓他們分成甲乙兩組進行曲目練 習,並且每個月檢測團員的體能和技術,加以記錄,藉此督促團員。在日常生活上,她要求團員們在待人接物上保持禮貌,每次練習結束,除了謝謝教練的辛苦指導 外,更要感謝器材、場地。馮韻怡說:「我都跟團員說,尊重練習的場地和鼓,它們才會在比賽的時候幫你。」
成立之初,遭遇到最大的問題就是家長反彈,有的家長不贊同太鼓團的訓練方法,認為過多的體能訓練會影響到孩子生長發育,有的家長則認為練習時間太多,會影 響到孩子課業。為此,團長馮韻怡聯絡家長,逐一向他們解釋訓練內容,並且引用天下雜誌的報導,向家長說明運動對孩子課業的好處;感受到她話語中的懇切與經 營鼓團的用心,家長的質疑也逐漸轉為支持。
問到團名的由來,團長馮韻怡說,其實葫蘆墩Smile太鼓團最一開始是叫葫蘆墩豐陽太鼓團,後來因為前來指導的長谷川義先生看到鼓團裡的孩子是如此的朝氣蓬勃,對太鼓的熱忱更是令人讚賞,希望孩子能夠保持如斯的熱情快樂的打鼓,因此將團名改為Smile太鼓團。
張景棟 自主練習找回自信
太鼓團中鼓的種類一共有四種,分別是地鼓、桶胴、宮鼓和大鼓,大鼓最大,宮鼓次之,地鼓最小,而桶胴需要背帶將其揹在腹前擊打,最為特別。張景棟從六歲開 始便加入鼓團,升國一時因為長得特別高壯,從原本打宮鼓被調去打大鼓,張景棟說,剛被調去打大鼓時心情非常緊張,因為大鼓是整個鼓團的核心,負責起頭和節 奏快慢的掌控,容錯率很低,稍有差池可能都會導致整首曲子荒腔走板。
剛開始改打大鼓時,張景棟最大的問題是沒有自信和姿勢需要調整。他說沒有自信最大的主因是來自大鼓需要用到更多的體力,為了克服這項挑戰,他利用平常空閒 的時間到溪邊跑步,並且自主鍛鍊體能,好讓身體條件能跟上需求;在姿勢方面,因為大鼓的高度和寬度皆超過宮鼓,在站姿和擊打姿勢上也需再做調整,問他花了 多久時間適應這些,張景棟帶著靦腆的笑容答到:「差不多三、四個月。但是學會之後我很有成就感。」
張景棟練習時全力以赴的模樣
張洲銓 透過太鼓找回生活
張洲銓家中單親,由母親一人獨自扶養他與哥哥兩人,小學五年級時在親戚的介紹下,加入了葫蘆墩Smile太鼓團。剛開始張洲銓對太鼓完全沒有任何興趣,覺 得做的是一件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完全無心練鼓,甚至在練習過後,當面向團長抱怨自己完全不喜歡太鼓,不想再來。小學六年級的某個下午,張洲銓的媽媽接到了 鼓團打來的電話,告訴他張洲銓沒有來上課,洲銓的媽媽說:「當時我接到電話後,又氣又急,心裡大概知道應該又是跟他哥哥,一起去網咖玩了。」掛了電話,洲 銓的媽媽立刻請假,火速從大甲一路飛奔回豐原,開始一間一間網咖找人,果不其然,在其中一間網咖找到了兄弟倆
此次事件過後,讓張洲銓對打鼓的排斥之心更勝以往,一直到他國三時,某一次練習過後,施教練對全體的團員精神喊話,要團員相信他,他也會相信團員們,卯足 全力,以二〇一二年的全國台灣太鼓青少年競賽冠軍為目標衝刺。從那時開始,張洲銓明白他再怎麼討厭太鼓,他也是團隊中的一份子,不能因為自己個人的喜惡, 影響到隊伍的表現,對太鼓的排斥之心,漸漸被想打好太鼓的心情取而代之。心境一轉,他變得非常努力,不再喊苦喊累,每周固定練習外,也時常在家揣摩姿勢, 或者外出跑步鍛練體力;而洲銓的媽媽也漸漸發現兒子變的更有禮貌,遇到挫折也不再覺得自己倒楣,能正面思考。二〇一二年十一月,葫蘆墩smile太鼓團奪 下了第一座全國冠軍,而洲銓對於太鼓的熱情也受到肯定。
「接受太鼓,讓洲銓看世界的眼光更為寬廣,思想上也開始成熟。」洲銓的媽媽說,現在的洲銓,透過太鼓傳達的團隊價值觀,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不再時常流連在網咖;學校國文老師也誇洲銓思想上比同學成熟許多,這讓她感到很欣慰。
張洲銓打鼓時樂在其中
張承銘 打太鼓學會自我約束
張承銘六歲時診斷出有注意力缺陷的症狀,也就是俗稱的過動症,上小學後,因為上課的時候不能專注,或者捉弄其他同學,時常受到老師責罵,雖然張承銘的媽媽 曾經試圖跟老師溝通,希望老師能夠多多包容承銘,但是仍未獲得諒解,承銘的媽媽連雅萍說:「老師因為受不了承銘影響上課秩序,所以希望能讓他服用一些藥物 讓他安靜下來,可是醫生開的鎮定劑雖然有效,後遺症會卻會讓承銘食慾不佳,整天昏昏沉沉,讓我很心疼。」
在偶然的機會下,連雅萍得知豐原的Smile太鼓團,除了教打鼓外,還會教導孩子遵守紀律,融入團隊中。於是連雅萍決定,不再讓孩子用藥抑制,改成讓承銘 旺盛的活力有抒發的管道,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他將承銘送進鼓團。一開始情況並沒有好轉,停止服用藥物的承銘又開始搗亂,老師多次用聯絡簿和電話聯絡連雅 萍,請她再次給孩子使用鎮定藥物,但是愛子之心讓連雅萍決定再等一段時間,如果情況還沒有改善再說。隨著學鼓的時間變長,承銘開始對太鼓產生興趣,並在鼓 團器具使用完要歸位、練習時若有偷懶伏地挺身的種種規定約束下,承銘開始變得能夠控制自己,被老師投訴的情形也慢慢減少。
現在的承銘已經國二,雖然偶爾還是會調皮搗蛋,但是因為他能透過打鼓去消耗多餘精力,不用再靠藥物控制過動的情況。連雅萍曾問承銘,為什麼以前讓他學鋼琴 他一下子就沒興趣,可是太鼓卻能堅持這麼久?承銘回答:「因為太鼓會有比賽和表演,讓我有能展現自己的地方,讓我覺得很有成就感。」
太鼓精神 堅持到底
宮鼓手之一的呂學韋,現在就讀台中修平科大應用日語系三年級,國二打鼓到現在已經八年,去年剛去日本考取太鼓教練認證,從團員升格為兼任助教。他說打鼓最 常受傷的部位就是手掌和關節,手掌因為要持鼓棒發力,時常會磨擦破皮;而關節則是施力不當,導致扭挫傷,但他說,這也是磨練的一部份,就像籃球等運動一 樣,具有受傷的風險,但是因為喜歡打鼓,所以這種事牙一咬就過去了。
談到打鼓最大的收穫,他說打鼓讓他有機會出國,拓展視野。二〇一三年,他們赴日參加全日本太鼓青少年競賽,四十九支隊伍中,只有他們跟巴西是外國隊伍,在 比賽中他見識到日本真的是個非常有禮貌的國家,而且發現有些年紀比他小的孩子,在鼓上的造詣超過了他,這激起了他的好勝心,讓他更加努力練習。呂學韋說, 未來若有機會到日本實習,他想要接觸更多不同的太鼓流派,增進自己鼓上的造詣。
呂學韋(中)表演時神情專注,架式十足
「太鼓不只是一種音樂表演,更是一種態度和精神的展現。」施宇哲教練說,在教導團員打太鼓時,他最注重的就是態度和精神,其次才是技術。他解釋,因為鼓聲 只有高低、強弱、快慢之分,心理狀態的不穩定,會直接反應在鼓聲的氣勢上,優劣立分;因此從團員的內心開始鍛鍊,打出來的鼓聲才會撼動人心。問到鼓團平時 訓練灌輸他們的精神是什麼,施宇哲簡潔有力的回答:「堅持到底。」他說,堅持到底這四個字,前兩個字看似容易做到,但是後兩個字,要貫徹卻不容易,許多人 往往堅持不到最後一刻。人會因為能力不足而有壓力,而將這份壓力轉為動力,提升自己的技藝,就是堅持到底的真正意涵,也是施宇哲對團員以及自己的期許。
葫蘆墩Smile太鼓團在台中仁美國小運動會上演出
延伸閱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