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的新衣
在現在生產過剩的後消費社會中,很多時候我們不是為了基本需求而消費,而是為了藉由消費獲取該商品符號所衍生的象徵意義,例如地位、財富的指標,時尚潮流的精神,或者其實我們並不確知我們在消費什麼?
名牌的新衣
或許人們還記得一年多前風靡一時的名牌購物袋搶購熱潮,多少人日夜匪懈,名牌是從,僅僅是為了一個售價五百元的帆布購物袋(上頭還無厘頭地寫著” I’m Not A Plastic Bag.”)這其中難道有什麼附魔的幻術操縱,使一群為數不少的人們陷入集體狂熱?
在現在生產過剩的後消費社會中,很多時候我們不是為了基本需求而消費,而是為了藉由消費獲取該商品符號所衍生的象徵意義,例如地位、財富的指標,時尚潮流的精神,或者其實我們並不確知我們在消費什麼?
為了探討名牌價值在媒體的塑造、眾人眼中的呈現和它與真實之間的差異,我們進行了以下的操作。首先走入校園,訪問政治大學和輔仁大學的學生諸如「為什麼要買名牌?」「使用名牌前後有何差異?」等問題(見影片),藉此了解現今大學生消費名牌的心態。我們發現,縱使購買名牌在校園已成風潮,但大學生其實對消費名牌的了解程度不甚明確。
在參考文獻資料有了初步對名牌消費行為的了解後,我們透過惡搞名牌商標、廣告的方式,吸引大家對此議題的興趣,NIKE的「JUST DO IT」 是否隱含「JUST BUY IT」的意涵?CK是否成為了Cash Killer的縮寫? LV真的如此高貴典雅嗎,或者不過只是Less Valuable而已?我們不是試圖宣揚反名牌的理念,只是單純的希望在眾人一窩蜂搶購名牌的生態中劃上一個問號,你知道你在買的是什麼嗎?
經過一連串的分析及推演之後,我們其實可以了解到,所謂名牌的價值,是不斷在變化或重塑的。從品牌到名牌,從早先的堅固旅行箱口碑到如今全球限量的手工皮革藝術精品,或許可以類比唱片公司打造流行音樂天王天后,一則又一則的傳奇神話被樹立,典範難以撼動──但真的是這樣嗎?為什麼打開電視翻開雜誌放眼所及我們只能看見這些所謂的A咖品牌,彷彿世界上只有這些服飾品牌存在,而這種訊息的不對稱會不會正是我們只能對這些名牌推崇備至的原因?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