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喇嘛?
最近柳翰雅(阿雅)和一位西藏人結婚的消息在平面媒體及電子媒體多所報導和引起討論。本來這是好事一樁,也沒什麼好談的,但因為她老公原來是西藏僧人,後來還俗、結婚、離婚又再婚,所以還是有許多人因不了解藏傳佛教而有許多疑問及討論,這也反應出臺灣社會雖然包容各種宗教,而藏傳佛教近30年間也在臺灣大有發展,但社會大眾對藏傳佛教還是一知半解。
藏傳佛教有其特殊的宗教文化結構,要花點時間才能入門。而在臺灣的一般社會大眾,會習慣性地用比較熟悉的臺灣佛教的印象和理解來看西藏僧人,因此,容易有一些誤解,甚者也障礙到了藏傳佛教在臺灣的發展。我們就從【喇嘛】一詞開始談談。
喇嘛有什麼好談的?不就是穿絳紅色僧服的西藏人嗎?相信很多人都是這樣想的。我以前也是如此,因為國中或高中歷史就說元朝忽必烈的國師是喇嘛八思巴,而且在電影或武俠小說中也看過穿著和漢人很不一樣的大內喇嘛高手和中原武林門派的對決。其實這種刻板印象及稱呼正是我們對藏傳佛教的第一個誤解。
「喇嘛」一詞是藏語「བླ་མ།」的音譯,在藏語中是「上師、上人」的意思,引申也有「至高無上、大覺悟者」的意思,但它不是「出家人」的意思,因此看到穿西藏僧衣或近似僧衣的人就稱呼他為「喇嘛」,是不正確的。大概的說,對幾種身分的人我們可稱呼為「喇嘛」:1. 歷史上受過元、明、清朝皇帝授封法王或達賴等名號的法脈傳承者,如【達賴喇嘛】。這些都是西藏各教派的高僧;2.經認可的金剛阿闍梨、格西、堪布等,如【阿闍黎喇嘛滇巴嘉晨】。這種身分可能是出家僧人,也可能是在家的佛法修行者;3.對自己的上師的尊稱,如弟子對傳授灌頂、口傳口訣與教導完整實修法門的根本上師尊稱為【札威喇嘛】。這種身分可能是出家僧人或在家的佛法修行者。所以不是出家人都是喇嘛,稱呼為喇嘛的也不一定是出家人。
除了以上幾種身分外,在藏區,當地人對出家人並不稱呼為喇嘛,對出家比丘稱為【札巴】、【阿窟】或敬稱【尊巴】、【沽修拉】,對出家比丘尼稱為【阿尼】、【確拉】、【覺姆】或敬稱【尊瑪】。
另外一件比較麻煩的事是對穿著西藏僧衣或近似僧衣的人,我們很難由穿著判斷他是否是出家人。在臺灣的漢傳和南傳佛教中,一般在家人是不可以穿僧衣的(可能有很少數的例外),但在藏傳佛教中,寧瑪派和薩迦派有些法脈的傳承是採用血脈傳承,他們是可以結婚生子的在家修行者但卻穿著僧衣;另也有一些稱為瑜伽士的在家佛法修行者,也著僧衣。因此看到穿西藏僧衣的人,不一定全是出家人。
所以,簡單的結論是:
1.穿西藏僧衣者不一定是出家人。他可能是出家僧侶、寧瑪派和薩迦派血脈傳承的佛法修行者、瑜伽士或在家佛法修行者。
2.是出家人不一定是喇嘛。依上述身分而定。
3.是喇嘛也不一定是出家人。依上述身分而定。
知道了喇嘛的意涵後,初見穿西藏僧衣的人,我們雖然無法判斷是否是出家人,但可以用我們對臺灣佛教比丘的恭敬心,用前述藏語名稱稱呼他(她)或乾脆統稱【師父】。如果進一步了解他(她)的背景具有前述身分之一,那當然可以稱其為喇嘛。
如果不拘泥於名稱,要採用現在或許已是約定俗成的慣用法,見到穿西藏僧衣者都敬稱為喇嘛,其實也無不可,但在觀念上,還是應有前述的正確認識才適當。而更重要的是不要被喇嘛、上師等名相迷惑,以為每一個穿西藏僧衣的人都是有高證量修為、能率眾修行的法師而盲目熱切追求盲從。
以阿雅的老公「本樂仁波切」為例,「本樂仁波切」全名是「竹慶本樂仁波切」,其中「仁波切」是尊稱,「竹慶本樂」是寧瑪派一個法脈持有者的名號,透過轉世而傳承,阿雅的老公是第七世竹慶本樂。因此,「竹慶本樂仁波切」是對他的尊稱,並不是他的名字,也很少人知道他的名字。他雖然曾出家為僧,並繼承「竹慶本樂」的名號,但已公開還俗,因此結婚生子也沒什麼奇怪的。他是經認可的轉世傳承者,所以是「喇嘛」、是「祖古」、是「仁波切」,但現在是在家的佛法修行人。僅管其穿著有時很像西藏僧人,但他是在家的佛法修行人。
其實除了喇嘛一詞,現在我們常用到聽到的還有仁波切、阿闍梨、格西、堪布、法王、祖古、活佛等名稱,其實都有誤用及誤解,這些下回分解。
【延伸閱讀】
《慧炬雜誌549期_喇嘛》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MAG/mag225974.pdf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