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創造就業新環境 改變傳統企業結構

2015/05/27 10:30
2,228次瀏覽 ・ 14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記者 謝懷萱、王旋維/台中報導】

臺灣是一個各地皆具有許多令人難忘特色的地方,有些是在地產業、有些則是鄉鎮景色,而特色的故事若能藉由當地經營發展,就能讓它們免於被時間的洪流湮沒而覆蓋灰塵。近年來,臺灣政府推動「青年創業專案」,想把這些臺灣潛在力量與美麗發揮。從民國103年至105年,行政院結合經濟部、勞動部和中央各部會3年投入27億2,081.1萬元,目的是為改善各項產業勞動環境,以提升競爭力。協助青年創業、新興農業企業和社會企業等,便是改革的重點,讓這些產業可與國際接軌。

2014年是臺灣的社企元年,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在全球形成一股潮流,且歐美等國家行之有年,在國際間被證明是一種永續經營且適合擴張的企業模式。透過商業模式與企業手段,解決某個社會或環境問題,不似傳統所有者以謀取最大利益為主要目的,而是透過原有的商業方式,使資源共享,創造互利共生的環境並且試著在營利中解決問題,使社會更美好。雖與非營利組織有些相似,但社會企業將社會與企業的界線模糊化,隱約中帶動公民自覺的運動,甚至間接影響政府政策,例如今年行政院長毛治國釋出台北市金華街閒置的官邸,活化打造為全台第一個社企聚落,便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新的經營 甦醒在地文化

照片

社會企業以解決、改善社會環境為主要目的,抱持著「給他魚吃,不如給他釣竿」的宗旨,進行一連串「銷售理念」改變社會的微革命。以南投縣竹山鎮的「小鎮文創」為例,透過打工換宿結合個人不同的專長為小鎮注入一股新意與年輕的活力,而在活動背後的問題卻是為了解決在地行業復興。為因應年輕人口外移,竹山這塊璞玉深富許多內涵卻相當缺乏新點子將其復甦光亮,因此創造讓年輕人可以多接觸竹山的機會,並且小鎮文創尋求認同他們理念的店家進行合作,幫忙設計新包裝、彩繪牆面等。除了用打工換宿來發展觀光產業外,小鎮文創除了注入新血外,還有另一個問題要解決──復興在地行業,它的另一個姊妹企業「竹生活文化協會」。

竹生活文化協會主要以自製的竹藝品為販售要件,在這裡工作的人都是當地居民。其中一位學員沈明良先生,原先在台中工作的工廠關閉,使他不得不踏上中年轉行這條路,他因而心想:「那不如回鄉吧」。在學習製作竹藝的過程中,他發現為家鄉盡一份心力的快樂遠大過於利益上獲取的滿足。除了幫助居民轉業,同時又可幫助在地沒落的產業復甦,這便是社會企業想傳達的理念。

有形空間 販售無形理念

照片

社會裡其實有很多的潛在問題,而這些問題不是不能被解決,問題是「有多少人想解決」。社會企業的足跡其實隨處可見,例如台中的共享空間──享實做樂,它一樓的咖啡廳堅持使用初鹿鮮乳進行推廣,他們也寄賣一些手工藝品等。對於弱勢我們若可以透過消費取代捐贈,甚至是藉此提升環保意識,在購買的同時,我們也買進了觀念,只是我們不知道這就是社會企業。

以台中的享實做樂為例,享實做樂提供一個平台讓不同的人有互相交流集結的機會。它身為一個社會企業,販賣著所謂「解決問題」的觀念,創辦人謝昆霖說:「空間不重要,重要的是人」。而在社會企業裡,使社會各個層面的問題可以藉由商業手法更顯而易見,哪個領域佔社企比重最多,相對地也代表社會裡這個領域的問題愈大。

透過「小鎮文創」和「享實做樂」這兩個例子,讓我們可以看到每個地區所存在的問題不同,需要被解決的方式也不同。前者想透過打工換宿、販售自製竹藝品,解決竹山鎮產業沒落的問題。後者藉由販賣理念,讓消費者用不同的方式認識農業、環境問題。但兩者皆有相同理念,便是解決在地問題,而這也正是社會企業創立的目標。


你可能也會喜歡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