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藺草文化 編織山腳社區的故事

2015/08/10 11:00
3,768次瀏覽 ・ 4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3
檢舉

【記者傅小庭、褚信暄/苗栗縣報導】藺草編織,是苗栗縣苑裡鎮山腳社區的地方特色產業。從一百多年前流傳到現在,在農業社會時代相當興盛,直到工業興起後,便逐漸沒落。但從一九九三年開始,山腳社區發展協會開始推廣他們的傳統產業,透過成立台灣藺草協會,到國中、小開設研習班,舉辦藺草節與愛藺工藝獎等方式,把藺草的編織文化傳承下去。

照片

山腳社區理事長黃增楨向民眾介紹藺草。

社區藺草編織 從興盛到衰落

藺草的主要生長環境,分布在苑裡溪和大安溪之間河流下游的沼澤地,過去原住民會用藺草編織平面的坐墊等,作為日常用品;後來漢人來台開墾,便向原住民學習這個技術,逐漸把藺草編織從平面帶到立體概念,之後慢慢衍生出許多不同作品,並帶起藺草編織成為社區產業。

山腳社區理事長黃增楨回憶,在一九五O年的農業社會時代,家中的女性長輩在完成農業工作及家事之後都在做藺草編織,這幾乎是他們生活與生產的中心;到了一九七O年代,當時為了外銷而成立的「帽蓆生產合作社」,在外銷一段時間之後,因為機構不健全而中斷,主要原因是工業興起,家中的婦女都到工廠工作,所以藺草編織產業逐漸沒落。

藺草的編織與種植

要開始編織之前,需要經過三道手續:析草、槌草、揉草。析草是把原本正三角形的藺草依作品所需的粗細,分成二或三等份,接著進行槌草,把藺草捆成一團、槌軟,才比較好編織,最後要揉草,因為槌過之後的藺草,其白色纖維會暴露在外面,要透過揉草把纖維捲在裡面,作品才會好看。

黃增楨說,一般作品編織法分為「一壓一」與「一壓二」兩種,底下一根、上面一根就是「一壓一」,底下一根、上面兩根就是「一壓二」。社區編織工蔡月鳳從小就學藺草編織,她說「一壓一」是最基礎的編織,但「一壓二」才是最紮實的作法,「但不管是哪一種方式,起頭都是最難、也要編最久的,因為如果一開始編歪,後面做出來的作品就會不好看。」

做編織用途的藺草一年也分為三期,品質各不相同。李南周在社區裡負責種植藺草,他表示,其實藺草種植的方式與水稻很像,可以放很多水,等乾了再放水,一年也有三穫,只要等花朵變成褐色後,即可收割。第一期可長達一八O公分,是最長的,但是草質也最脆;第二期韌度強,是三期裡品質最好的;第三期雖然比第二期韌度更強,但是因為比較細且矮,所以一般只能用來綁東西,主要拿來編織的藺草還是以第一期跟第二期為佳。

照片

種植藺草的水田。(圖為藺草第一期)

傳承編織技術 創新增加多元性

在一九九三年山腳社區發展協會成立之後,社區居民逐漸意識到,如果不把藺草編織技術傳承下去,未來二、三十年,原本會編織的人都將逐漸凋零,這項百年文化產業可能會就此中斷,所以他們藉著成立發展協會的機會,希望達到傳承、創新等目標,著手推廣這項技術。

社區開辦許多藺草編織的研習班,也與國中、小甚至是幼稚園開設相關課程,提供材料與師資,教學生做基本的兩股編、三股編或是簡單的項鍊編織,從小培養學生的興趣,如果她們想更進一步學習,也可以利用寒、暑假到協會學習。黃增楨說:「只有從基層做起,這個產業才有傳承的機會。」

在創新方面,社區與台南藝術大學合作,邀請材質創作與設計系的助理教授陸佳暉開設計課程,讓社區裡的編織工有設計的概念,可以因應各種需求,做出更多不同的作品。陸佳暉也幫社區寫了一本「編藺人」, 在書裡記錄藺草編織的手法,讓一般民眾可以透過這本書自己學藺草編織。

照片

由台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的助理教授陸佳暉所編寫的書。

專業機構推動 提升大眾認識

不過身兼台灣藺草協會理事的黃增楨說,因為藺草編織是屬於比較專業的東西,如果僅憑社區的資源,人才、設備與教育訓練都比較不夠專業,所以一些有志之士便一起成立台灣藺草協會,與社區發展協會共同推動,才能有現在的成果。

台灣藺草協會除了主動不定時到各處辦展覽,從一九九六年開始舉辦「愛藺工藝獎」,在每一年選出特色作品,主要分為傳統、創新以及不同材質與藺草結合三部分。傳統作品以草帽、草蓆、以及包包為主;創新組不限任何形式,例如裝飾品或燈罩等;不同材質則包括布料或是竹子,將它們融合在藺草作品中。每年也會依據研習班的主題不同而調整,選出每年的代表作,集合成冊,出版名為「愛藺」的專輯。每年也會在山腳國小舉辦「藺草節」,舉辦文化講堂,並且展出「愛藺工藝獎」的獲獎作品,以及一些特殊編織作品。

山腳社區發展協會與台灣藺草協會致力於推廣與傳承藺草編織,黃增楨說:「把藺草編織的成果,展覽給社會大眾,讓社會各界慢慢瞭解這項產業,來參觀的人變多,藺草文化才能被更多人知道。」

照片

在山腳國小所展覽的愛藺工藝獎的作品。

 

延伸閱讀

苗栗縣苑裡鎮山腳社區發展協會

苗栗縣苑裡鎮山腳社區發展協會Facebook

社區通-苗栗縣苑裡鎮山腳社區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