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懿慧/台南市報導】「小朋友想不想吃棒棒糖」,台南新樓醫院治療師郭淑儀拿著棒棒糖擺放在小朋友嘴唇周圍,誘導小朋友伸出舌頭舔食棒棒糖。這種舌運動功能訓練方式,是語言治療師常用的技巧,郭淑儀讓每個病患經過治療,都能正確的為自己發聲。
只要有溝通障礙,吞嚥障礙或發聲障礙者,皆可到醫院接受語言治療師的治療。語言治療師分佈於醫院幾個部門中,例如耳鼻喉科、復健科或是身心內科,而郭淑儀對兒童發展領域較為熟悉,也因為醫院語言治療師職缺編列在兒童發展中心,讓她更能在這項領域有所發揮。
原本從事醫院門診申報業務的郭淑儀,因為工作上的接觸進而瞭解了語言治療師的工作內容與服務特質,當時已在社會上工作十年的她發現自己對語言治療工作感到興趣,於是決定給自己一個機會轉換跑道。
接下來的三年裡,郭淑儀除了平日上班,假日則到嘉南藥理科技大學進修嬰幼兒保育相關課程,因為當時的語言治療師培訓資格是必須修滿專業科目二十個學分,在專業學分核准後,接著就是為期六個月的臨床實習,經過一番努力,她順利通過台灣聽力語言學會聽語治療師鑑定考試,也通過拍攝治療影片的術科考試,正式取得台灣聽力語言學會的正會員資格。
問到是否有遇過有趣的案例,從事語言治療師工作四年半的她笑著說:「其實每個孩子都很特別。」大部分尋求語言治療的孩童可能都伴隨其他的障礙,例如自閉症、發展遲緩,實際接觸這些個案後才會感受到這些孩子不為社會了解的可愛面,這也是她願意為這些孩子全心付出的一大原因。
跟了她最久的個案已屆四年半,也是從她成為語言治療師開始到現在,一個孩子從幼稚園到小學一路的成長都受到幫助,假設每位需要語言治療的孩子都能得到這樣的照顧,那對他們的成長來說將是一大幫助,但現實往往不是如此。
在台灣,擁有語言治療師正會員資格約一千人,但實際從事臨床醫療工作者不到三分之二,郭淑儀感慨的說,服務量往往大於語言治療師分配的比例,因目前各醫院都很需要語言治療師,導致許多醫院限制每一病患治療時間只能在半年內,不管治療結效果如何,時間一到都必須被迫停止,因為有太多的人正在等待接受治療。
當然是否造成這樣的結果,就要看醫院本身的目標或當下的服務量來決定。慶幸的是,郭淑儀目前服務的台南新樓醫院讓語言治療師有較大的空間,對於每個個案何時結束療程,可讓治療師自己來決定,這樣一來就比較不會有時間限制的問題,也可以讓每個個案接受更完備的治療。
在兒童發展中心除了電腦系統的科技輔具之外,更多的就是吸引孩童注意力與學習的教具,孩童的教具比起大人的科技輔具來的有趣與多元。為了讓孩童更願意接受治療,郭淑儀偶爾自掏腰包為兒童發展中心添購新教具,只要是有實用性、有幫助性的教具都自己投資。
除了醫院的工作,郭淑儀近期回歸校園,成為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嬰幼兒保育系的業界師資,同時也在台南市公私立幼稚園進行早期療育巡迴輔導。
對於語言治療師未來的發展,郭淑儀表示目前尚未飽和,前景依舊看好。需要接受治療的不只是幼兒,大人也很需要,例如,口吃、失語症、腦傷、中風等,都須尋求語言治療師的治療。語言治療師雖然是個行業,但卻是開啟許多人一生中聲音成長的天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