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黃濁的原水流下
文/張楊乾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本篇原刊載於8/16日聯合報元氣周報)
「氣候變遷是什麼?這兩天大家最明顯感受到的就是,打開水龍頭的水卻是黃濁的,民眾到超商搶著買礦泉水。」這是台北市環保局長、也是前翡翠水庫管理局長劉銘龍,在出席第41屆「曾虛白先生新聞獎暨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頒獎典禮時,給氣候變遷所下的定義。
蘇迪勒颱風過境,為台北市帶來濁度近四萬度的南勢溪,遠高於淨水廠六千度的上限。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是天災還是人禍,中央與地方交相指責,但這類因極端氣候對你我生活所造成直接與間接影響,卻是持續的增加。
自2008年以來,平均全球每年有兩千兩百多萬人因氣候相關的自然災難,被迫離開家園,安置到其他更安全的地方。這近乎是台灣全島的居民總數,非自願性地大規模在地表上移動,每年已真實在全世界上演(註一)。
此外,若還記得六月之前,台灣其實正遭逢六十七年以來最嚴重的乾旱,原因正是因去年台灣颱風少得可憐。但同樣在2014年,太平洋其實並不平靜,有67%的颱風成為「超級颱風」,比平均值23%高得多 (註二)。
旱澇交替,已是這一代人必須面對的氣候現實,但除了每出現一次災難,政治人物交相指責外,是否有更積極的作為?
以國際談判解決氣候問題,目前仍是全球攜手對抗地球暖化的主流作法。自二月以來,各國政府已陸續提交「國家自定預期貢獻(INDC)」,明訂2025-2030年減碳目標。現包括美國、俄羅斯、中國大陸等都已提交,承諾國排碳總量,已佔全球碳排一半以上。美國目前承諾2025依2005減碳28%、俄羅斯願在2030年依2005年減碳19%,中國大陸承諾將碳密集度下降65%,並在2030年讓排碳不再上升。
至於我國主要經貿對手韓國,2030年的減碳目標換算後,僅是依2005年減碳9%,與先進國家的減碳承諾相較並不積極;新加坡承諾將碳密集度下降36%,但相較於2005年其實是增加的。而台灣現雖已將2050年減碳目標明訂於《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內,但15年內欲達成的中期目標,僅承諾將於年底前提交,所面臨的國際壓力同樣巨大。
此外,與國際競爭者相較,台灣的電價長期以來是依賴補貼,工業與民生用電才能享受這麼低廉的價格。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分析,台灣一年補貼化石燃料達180億台幣,人均補貼金額,是中國大陸的1.56倍、南韓的6.75倍。若將燃煤電廠的外部汙染成本一併算進電價,台灣的燃煤發電成本將須增加46%。
當補貼持續,效率較差的電廠就缺乏退場機制。以台灣的老舊燃煤電廠為例,採用的次臨界壓力之蒸汽條件,發電效率僅約37%。而台灣的電廠往往是在「屆齡退休」後,老舊燃煤機組才有機會進行汰舊換新,如林口及大林等電廠改建,均採用先進之超超臨界壓力燃煤機組(USC),設計效率分別達44.93%及45.59%。這類新的機組,在日本已有三成電廠採用,但在台灣仍處於起步階段。
目前效率超過50%、卻也更為昂貴的氣化複循環發電技術(IGCC),預計要到2035年左右,成本將會低於超超臨界機組,成為市場主流。不過,在火力發電仍無法被取代的現實狀況下,若稅前與稅後對化石燃料的補貼不作調整,台灣的減碳目標只怕淪為空談。
曾有氣候談判代表在聯合國會議裏指出,減緩暖化是調適暖化的最佳策略,聽起來是怎樣都不會錯的論述,但卻也是挑戰各國的決心。如果不想再喝到髒水、不想看到強降雨颱風愈來愈多,接下來到年底的氣候會議進程,或許是每個人都該關心的。
【註釋】
一、Blunden, J. and D. S. Arndt, Eds., 2015: State of the Climate in 2014. Bull. Amer. Meteor. Soc., 96 (7), S100
二、NRC 20-Jul-2015 "19.3 million displaced by disasters but "mother nature not to blame"
一、Blunden, J. and D. S. Arndt, Eds., 2015: State of the Climate in 2014. Bull. Amer. Meteor. Soc., 96 (7), S100
二、NRC 20-Jul-2015 "19.3 million displaced by disasters but "mother nature not to blame"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