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家寧/台北報導】已舉辦過多場個展的原住民藝術家張梅娘,站在自己的纖維畫作前,滔滔不絕的向一旁圍觀的群眾講解,她如何運用樹皮創作出一幅幅令人讚嘆的作品。被尊稱為「張老師」的她,會走上藝術之路原來是因為一場舊疾復發。
從小家中放牛的張梅娘,總是調皮的在牛背上跳上跳下,小的時候也為此摔了不下數次。三十九歲那年,醫生診斷出張梅娘膝蓋關節老化,沒有辦法長時間站立,她開始思考自己未來的出路。「那時候我就在想,我想要做什麼,我喜歡做什麼,所以我決定把我的興趣跟工作結合。」
她想起小的時候夢想要開一間花店,她也在外面學過一年的插花課程。但是在二十三年前,學習花藝是一件很「稀少」的事,學費也高的嚇人,上課的學生幾乎都是醫生和商人的妻子,後來因為花費太大就沒再去上課了。
現在,花藝已經是一項非常普遍的才藝,學費對於有些許積蓄的張梅娘來說也不再是負擔,於是她開始向當時花卉發展協會的理事長田村久子老師學習花藝設計和花道,也從此展開她新的人生。
張梅娘將自己的藝術創作分為四個階段,花藝是第一階段。當年田村久子還帶她到法國里昂的花藝設計學院,學習更專業的技巧。說起當年在法國上課的情形,張梅娘說,學生有從台灣來的,也有從斯里蘭卡、加拿大來的。她們分成小組,每天上課就是自由創作,老師只負責提供原料,如花果、野草、野花,激發她很多想法,讓她覺得非常有趣也學到許多。
學成歸國後,經由友人介紹工作,張梅娘開始從事裝置藝術,這是藝術創作的第二階段。她開始接會場和婚禮設計的案子,利用枯木、枯枝、桃果、山棕葉進行入口意象和大型裝飾。邀請裝置藝術的案子一件接一件,但是卻感到不滿足。
「那時候我在想,難道我無法呈現自己的作品嗎?」張梅娘說,當時覺得自己是一個幫別人工作的配角,作品總是陪襯,沒有辦法讓大家看見。「我想要當主角」這樣一個想法,張梅娘將自己的藝術之路轉往第三階段──複合媒材。
在複合媒材這個階段,張梅娘將作品縮小,全都做成「立體」的畫作。她使用了許多阿美族的代表植物,像是檳榔、毛柿子、山龍眼、麵包樹,將這些象徵性的材料塑成作品的主角。舉例來說,她會用番刀將山龍眼削成片狀,再一片一片的貼在畫作上,這就是複合媒材最大的特色。
以複合材料作畫的階段也維持不久,張梅娘說:「創作的人一但熟悉了某種材料,就會想要挑戰更難的。」這次她學習阿美族阿公的技巧,使用樹皮從事纖維創作;利用樹皮纖維的良好透光性,用棉線、麻線一針針的縫了一系列的畫作與桌上燈。看著自己的作品,張梅娘忍不住讚嘆:「你看那纖維的紋路,好美!」
「走創作的路是非常辛苦的,是很寂寞的。」張梅娘說,她的藝術之路看似順遂,其實她也曾經得不到家人的認同。頭三年,張梅娘的母親非常不諒解,看她每天開著貨車、載著材料跑來跑去,不了解她工作的內容是什麼,總認為那是男人的工作。但是張梅娘卻沒有因此喪志,「我不可能放棄,我投入這麼多,這是我的夢想。」她以行動證明自己的實力,成為大家口中的「張老師」,也讓家人從此對她改觀。
至今,張梅娘的創作已經邁入第二十個年頭,從一個沒有接觸過藝術的婦女,變成後代藝術家爭相學習的前輩。她不斷的變換創作題材,也不斷的超越自己。她說,想要完成夢想、讓別人認同的方法沒有捷徑,只有「自我的持續努力,要有所行動,才能讓全世界都看見。」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