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詠晴、劉意璇/台北市報導】流浪動物收養與安樂死相關的電影〈十二夜〉上映後,民眾對流浪動物的關心重新開始被討論,《窩抱報》的創辦人蘇于寬從自身經營貓咪中途之家的經驗中學習,做出「第一本專注關懷流浪動物」的動物雜誌。
《窩抱報》創辦人蘇于寬以及《窩抱報》。
觀察社會 從貓咪中途到《窩抱報》
二O一五年四月發行創刊號,《窩抱報》創辦人蘇于寬,綽號酥酥,在創立刊物前就有經營貓咪中途之家的經驗,緣起於大學時期,冬天的晚上騎在路上發現很多路倒的小貓小狗,於是大二大三開始收養小貓,同學有撿到也會問他要不要養。他說,多數的大學生都愛夜衝和夜唱,但只在乎時速是否衝破一百,沒注意到路上有許多路倒的小動物,進而反思「原來他們就生活在我們周遭,只是我們沒發現」,於是他開始思考除了收養還能為他們做些什麼?透過參與動保團體的志工活動與訓練後,酥酥開始更有完整的想法,於是在二O一一年開始有規劃的經營中途之家,藉此幫助了更多的流浪貓。
兩三年後酥酥開始有了新的感想,動保工作從救援、醫療到中途之家,最後找到家庭送養,這是「十幾年前就有人在做的事,十年後還在繼續做」,安樂死的比率卻沒有減少,因此認為動物保護行動應該從頭教育,改變這種將小動物視為商品的價值觀。
在二O一二年底「窩窩」計畫成形,從架設網路認養平台到二O一三年開始舉辦展覽,二O一五年初發行刊物,《窩抱報》將自己定位成第一本「專注探討流浪動物」的雜誌。
創刊號──《街犬的一生》。
全觀式的探討流浪貓狗問題
多數市面上的動物雜誌都是以寵物為主,內容多數在分享自己家的毛小孩,去哪裡美容、有甚麼新玩具或產品,流浪動物的議題卻鮮少有人分享,從兩年前的紀錄片〈十二夜〉開始,流浪動物的保育問題再度受到重視,《窩抱報》希望用全觀的視角來探討動物保護的問題,創刊號就用了十頁探討〈街犬的一生〉,點出流浪貓狗在街道上可能遇到的困難與挫折,從街犬的形成到生活環境,面臨撲殺與收容、安樂死等問題。
二期封面利用反諷式疑問句〈我就不愛他們不行嗎〉為主題下標,反映今日的動保議題常常被分為愛動物的與不愛動物的,雙方形成對立、無法溝通,棄養與厭惡流浪貓狗並不絕對錯誤,就當事人過去的生活背景下去探討,或許有人不喜歡動物是因為小時候曾經被貓抓、被狗追,造成今天無法與動物正常互動,問題不在於追究每個人愛或不愛動物,重點是要學會對生命的尊重,設身處地的為流浪貓狗著想。
透過設計 讓《窩抱報》好好看
近期出刊的專題〈用設計擁抱毛小孩〉,從平面、工業、空間與網頁設計四種面向探究新的意義,各行各業的設計師透過設計思考解決動物保護議題,其中最特別的設計是由美國團隊Bark & Co.設計的手機軟體「BarkBuddy」,這款軟體就是為狗狗打造的線上交友軟體,與收容所、動物救援組織合作,讓潛在且合適的飼主找到待認養的狗狗,透過APP找到中意的狗狗,可以親自探訪後再決定是否要將牠帶回家。
因此第三期《窩抱報》的刊物封面設計有別於前兩期的設計,「窩窩」自家設計師林詩宜扛下封面設計,她將過去三期封面「家的形狀」設計沿用,但加入了「錯視」效果,讓動物彷彿穿梭在圖形之中,意味著期待他們無論走到哪裡都是「家」的概念。
第三期的《窩抱報》封面則以「錯視」的概念來設計,希望吸引不同於原本就愛貓狗的族群來了解。
「窩窩」 讓民眾與政府形成對話
二〇一六年即將徹底執行動物保護法中的「日出條款」,規定收容所達到「零安樂死」,但進所的動物數量還是一樣,認養人卻不夠多,民眾意識到這反而會導致其他民間中途之家的負擔,且中途之家的品質很難把關,政令施行後可能導致更多的流浪動物受到不好的對待,志工民眾向「窩窩」投訴這樣的政策並不謹慎,大量的流浪狗被轉移至狗場後,下場更無法預測。
「窩窩」向動保處申訴,讓政府了解到這個問題,同時也撰寫相關文章讓社會大眾更了解「日出條款」,動保處最後甚至舉辦記者會向社會大眾統一解釋執法規範與配套措施,這樣成就了一個優良且雙向的溝通管道,不再只是過去民眾無效的抱怨或政府不斷的裝作沒聽見。
創辦媒體想要傳達思考與教育,酥酥認為「想要立竿見影不太可能」,讀者在閱讀文章過後可能會有些想法,有時只會放在心中,但因為對「窩窩」有了基本的信任關係後,願意與「窩窩」分享意見,這就形成了正向的討論空間。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