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
沙灘上的垃圾如果不處理,究竟會跑到哪裡去?
洋流和海龜海鳥等海洋動物也許告訴了我們答案?!
查理斯‧摩爾是Algalita海洋研究基金會的創始人,他在太平洋上發現了海洋垃圾帶,這兩片大範圍漂浮著塑膠垃圾的海域,是人類在船上、或陸地(海岸)丟棄的垃圾,隨著海洋環流系統,逐漸在太平洋所形成的「垃圾塑膠湯」。
這些在海洋上的塑膠垃圾廢棄物,有的在陸地(海岸)直接被動物吃下肚,有的在海上因風吹日曬雨淋,逐漸裂解成更小的塑膠片或塑膠顆粒漂浮著,然後進入海洋生物食物鏈。因此,我們看到胃裡塞滿塑膠顆粒垃圾的海鳥屍體、也看到胃裡塞滿塑膠袋的海龜屍體。最近在網路上看到流傳的一段影片(http://www.ngtaiwan.com/18752):從一隻欖蠵龜的鼻孔裡拉出一根吸管,看到那隻海龜閉著眼、張著嘴、曲著頸子、鼻孔滲著血水,彷彿可以聽到牠疼痛哀嚎的聲音。而這些垃圾對我們產生的影響,有些是我們看得到,但更多是我們所看不到的,環境中到處充斥的環境賀爾蒙,說不定其中來源之一就是這些塑膠片和塑膠微粒產生的。
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在今年(2015年)12/18日舉辦「2015國際淨灘行動成果記者會暨講座」除呈現今年十大海洋廢棄物排名外,也宣導「減少塑膠足跡,愛海三步驟:盤點→減量→回收」,同時訴求政府應對臺灣每個臨海鄉鎮,進行海洋廢棄物的科學監測與調查,釐清海洋廢棄物來源,擬定適當的解決方案。當天記者會活動結束後,和前荒野保護協會副理事長,也是現任常務理事的柯典一理事,聊到荒野辦理國際淨灘行動多年,他也發現淨灘垃圾是越來越多,而體積是越來越小,尤其是一些塑膠瓶蓋和碎片,而他也常常在沙灘上,看到一波波退去波浪前緣,都可發現五顏六色的塑膠微粒。
淨灘是治標,惟有改變我們生活習慣才是治本,儘量少用塑膠製品、落實塑膠廢棄物分類及回收,結合政府的塑膠使用(稅則、罰則)、回收配套措施(回收站、處理場)及鼓勵機制(折價、獎勵金),再配合政府機關及民間團體的推廣教育實施,相信在日積月累的潛移默化中,未來會有計日程功的具體成效。
「淨化塑化沙灘,盤點塑膠足跡」
https://www.sow.org.tw/info/news/20151218/4327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