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山大溝頂老產業─阿燕時裝
文/王繼強
阿燕時裝店內不時發出嘟‧嘟‧嘟嘟‧嘟嘟平車機、考客機交錯聲響,兩種機器多台分別裝設店內兩側木桌上,機器前共坐五位師傅全神貫注製作將完成的洋裝、西裝、國小制服等等。一進門右手邊有一張較高的木桌,上面堆滿紅色、綠色、花色各種有裁剪與未裁剪的布料,色澤有樸實、有華麗。一位男子帶著布料走進阿燕時裝,開口就問,做時裝的阿燕仔甘有底耶?師傅搖了搖頭示意他晚點再來,忽然木桌上的裁剪布料鬆動,一顆頭緩緩抬起,原來是做時裝耶阿燕仔被埋在華麗的布料中,正探頭看是誰來做衣服。
阿燕時裝於民國67年向美美時裝買下旗山大溝頂店面,一間店包括阿燕共有六位師傅,其中三位是專一、專精分別做西裝、旗袍、裁布的師傅,
另外三位則負責洋裝、大衣、襯衫等衣服裁縫與製作。一般而言女裝製衣的學徒需學兩年,即可在店內工作,但旗袍、西裝因製作過程繁瑣,學徒總得學三年四個月,才能出師。而裁布師傅是做什麼呢?通常是由時裝、女裝店老闆娘擔任,當客人買布拿到時裝店,裁布師會依據客人身材及衣服款式〈大衣、洋裝、窄裙、西裝、旗袍等等〉將布剪成不同形狀、大小、長短,再交由其他師傅縫製,因此裁布師相當重要,需認識許多不同衣服款式的裁剪方式,並隨時學習現階段流行款式的裁剪。
那時老闆娘阿燕仔會按四季購買美國、日本時尚雜誌,時尚大衣、皮毛衣領格子百褶裙、精緻鈕扣等等,客人想做哪件、想搭配那些配件,只要在時裝雜誌內能找到,阿燕時裝就能做出一套套令人滿意的服裝。雜誌上服飾鈕釦、拉鍊與配件沒有在旗山買不到,鶯鶯〈海天照相館附近〉、純美〈以前萬壽園麵包店附近〉提供完善的服飾配件,且批發商的車子,也會開進大溝頂叫賣,提供商家便宜又方便的管道。
民國73-78年是阿燕時裝生意最好時期,五位師傅與老闆甚至從早上九點做衣服到隔天清晨兩點,如當時西裝師傅一天能作一套西裝,一年則有兩百多套西裝的訂單量。興隆的生意讓裁減布料的阿燕仔無法休息,只好找時機趴在桌上打盹,而縫衣師傅們總會體諒阿燕的辛勞,將一匹匹布料蓋在阿燕身上不讓客人發現,只要客人來,師傅就說老闆不在,請他晚點再前來。
民國七十幾年生意達高峰,其中原因是保險業興隆,許多人為做保險都來阿燕時裝買西裝,讓西裝師傅總忙碌到手抬不起來。做西裝的工比洋裝來的繁瑣,得先測量顧客身材,再交由裁布師裁減,西裝師並以裁布師裁剪布料手縫出西裝毛胚〈樣品〉讓顧客試穿,並檢視毛胚穿在顧客身上的線條曲線,來做布料裁剪的細部調整紀錄,再將毛胚拆線讓裁布師依紀錄資料修改,最後交由西裝師以裁剪後布料縫製完成西裝。
民國七十年中一件襯衫七十五元、洋裝三百元、一套西裝八百元、旗袍則一件六百元,扣掉成本後老闆與製衣師傅工資採六四分,一件洋裝工資約70元,一天可做兩件,若以一個月工作20天來看,月薪工資就是兩千八百元,相較當時旗山農會工作月薪一千元,則可知當時時裝店繁榮的景象了。
衣服的生意也會因季節、日子而有不同,如每月逢初一到初五是許多人的發薪水日,可見機、踏車塞滿大溝頂的布莊與時裝、女裝店,大家都趁發薪日來買布做衣服。但到了農曆七月天氣炎熱,阿燕時裝做衣服的客群會稍微減少。不過一到九月國小剛開學,學校會請阿燕到班上測量孩子衣服尺寸,製作制服、運動服,曾經杉林國小的衣服就是請阿燕去測量、製作。中秋一過,天氣轉涼,西裝生意隨天冷變得非常好。不同季節在阿燕時裝客群上有些微變化,但整年都算不錯,不斷有人找阿燕做衣服。
王燕珠小姐是阿燕服裝的裁縫師兼老闆娘,父親內門人。王小姐國小成績優異,畢業時拿全校縣長獎,但因排行家中老大,要照顧家庭生計,國小畢業後便在家中幫忙種田、照顧弟弟。民國55年王小姐16歲便到高雄鹽埕埔大溝頂學做衣技術,當時他早上做衣服,晚上學裁剪,一天忙碌上下超過十二小時,直到民國57年方學成裁剪技術。
完成一件衣服,需由許多專業促成,一開始裁布師依不同西裝、洋裝、襯衫、窄裙及大衣款式就有不同布形的裁切,若需將不同布料、部位相接,需交由縫衣師用考克機縫製連接,考克機分三線與四線,三線考克專門拿來滾邊,四線則負責布料間、口袋等的連接。針車機也有很多時代上的變化,阿燕時裝用的針車機是當時成衣工廠能快速車製衣服的平車機,阿燕小姐說,這種工廠用的平車機在旗山都買不到,一定要到高雄專賣平車機的街上才能買到。
做衣服是門不斷挑戰自我的行業,過去學師兩年是學基礎與概念,學成後實際經驗的積累才是重點,且時代在變化,顧客需求款式隨時代也不同,裁剪師、縫衣師過於守舊就無法達成顧客期待,因此他們須時時學習、時時嘗試,達到符合當季流行的潮流。
如今阿燕時裝並不販賣衣服了,做的衣服多給自己穿,隨全球化的思維,工廠製作、進口大量成衣,到民國92年讓阿燕感到服裝生意的銳減,手作的獨特就在這洪流下動搖了產品的定位,但歷史並不會抹滅,能否再從歷史與文化重新尋回他們的定位與尊嚴,讓老布莊與手作服裝,在旗山成為一面新的品牌與特色,正考驗著旗山人。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