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江雅惠 領悟「髓」遇而安

地區:
分類:
文字-A A +A

01 【記者紀婉婷/台北報導】台北市脊髓損傷者協會為希望能照顧身障者、彼此進行交流的團體,會員中有許多行動不方便的患者,因此需要志工們的協助,如幫忙推輪椅、換尿袋等服務,而個性開朗健談的江雅惠目前已在協會擔任第十一年的志工。

由於工作時間較有彈性,當協會需要志工協助活動時,江雅惠都會盡量將時間空出來,通常志工就是幫忙協助會員,尤其是在舉辦大型活動時,如出遊時幫忙推輪椅、會員大會時擔任櫃台。除此之外,協會也經常舉辦學習課程,如人相學、折氣球等,讓會員多一樣謀生工具。雅惠表示,我有時會覺得自己不只是志工,在服務的過程中可跟會員一起學習,也是自己得到的福利之一。

曾在馬偕醫院、仁濟養老院、集馨社等不同單位服務過的江雅惠第一次接觸北市脊損協會,是因在國立空中大學就學時參加了社會服務社,北市脊損協會理事郭育雯說,江雅惠為人熱心開朗,在協會幫忙了十年多,照顧、關心了很多會員,會員都很感謝這樣的志工。

也因為有這樣服務的經驗,才能在往後自己父親同樣因意外成為脊髓損傷患者時,能比其他親屬更快做好內心調適,以較專業的方式來照顧自己的父親。

江雅惠表示,平時在協會中都是屬於一對多(少數志工對多數會員)的服務,除了在活動時提供服務外,較多都只是幫助活動順利完成。但在家中就是自己對父親這樣一對一的照護,因此能給予更多的關懷與貼身的照顧。

江雅惠認為志工與工作人員的性質很不相同,志工來就是服務、做自己該做的事,不只是單純的提供人力,也因為志工畢竟非專業看護,患者及其家屬的包容心也較大,可以讓患者與患者家屬有好的心情。而當這樣的服務變成了工作,或許會形成較大的壓力,反而無法提供比較好的服務。 當然也常會有遇到問題或不愉快的時候,但江雅惠自己有一套「隨便理論」,當下先將自己的情緒先平靜下來、對事情不要太在意或太執著,任事情自然發展不要擴大,當情緒累積到一個水平後,再找一個發洩管道,如找朋友聊天、出去玩等方式讓不愉快的情緒不要累積,「就像杯子水滿了就倒掉,之後還可裝更多一樣」,這樣隨遇而安、不過度期望能在服務中能獲得什麼就是讓雅惠這麼多年來堅持當志工的原因。 協會曾舉辦過陽明山賞花活動,江雅惠說,當時是大熱天,脊損患者不適合待在太熱或太冷的環境下,對身體不好,而賞花的途中須經過一個陡坡,當天她協助的男會員認為讓女生推自己的輪椅上陡坡太辛苦,因此堅持要自己推輪椅,整個坡爬完後,會員帶手套的手都磨破皮流血了。「當時我很難過,雖然會員不想讓我太辛苦,也希望自己是有用的人而這麼做,但仍讓我覺得我做得不夠好,一定要改進再改進。」從此雅惠在當志工時,都會更加注意會員的狀況。 由於在脊損患者中百分之九十都是意外造成的傷害,當江雅惠更深入地認識協會會員、瞭解許多個案後,發現很多會員對生活的積極、對自我的肯定讓他們肯踏出家門,「看到會員願意面對自己的不方便走出來參與社會活動,真的很感動」。 長期在協會擔任志工也讓雅惠學到,會員除了需要志工實質上的協助,如推輪椅、幫忙倒尿袋外,更需要心靈上的關懷、陪伴。因為雖然他們身體不方便,但頭腦未受傷,就跟一般大眾一樣,因此也會因他人的關心、甚至一句問候兒感到溫暖跟開心。 在脊損患者的照護上,江雅惠表示,社會上應該多注意無障礙空間的設置,不要設置了卻無法使用或必須拆除重建,像其實許多的殘障廁所空間都是不足的,有些輪椅根本無法進入,因此設計無障礙空間者都應該要實際測試過,讓需要的殘障朋友更方便,也不會平白浪費經費。 而一般大眾面對脊髓損傷患者遇到困難時,若未受過訓練其實不建議幫助,因為在很多方面像輪椅的推法、應如何扶助患者都需要技巧,若不注意很可能會讓患部惡化,不過雖然大眾能給予脊損患者的實際幫助不多,但一定要做到的是心靈層面的尊重,希望大眾都可以同理心去看待脊損患者,對孩子也要從小教育,不要在眼神、言語方面讓脊損朋友不舒服。 江雅惠給有機會到脊損協會幫忙的志工的建議:

延伸閱讀:
台北市脊髓損傷者協會
台北市脊髓損傷者協會前理事長劉逸雲的故事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07.04.03

輔大生命力新聞

加入時間: 2007.04.03
4,188則報導
2,293則影音
713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3:11

「小星與空空鳥」 提升幼兒身體自主意識

2024-06-24
瀏覽:
1,884
推:
0
回應:
0
2:37

田曉雯克服身障打桌球 打進帕運奪牌

2024-06-21
瀏覽:
4,228
推:
0
回應:
0
3:16

泡泡龍畫家 徐若鈞以繪畫超越病痛

2024-06-19
瀏覽:
4,091
推:
7
回應:
0
2:21

AI生成圖像 幫長者回溯生命故事

2024-06-17
瀏覽:
3,910
推:
6
回應:
0
2:29

王富美浪浪家園 給受虐傷貓狗一個家

2024-06-16
瀏覽:
3,766
推:
0
回應:
0
1:41

吳長綱創建AI影像辨識app 成為視障者的雙眼

2024-06-14
瀏覽:
5,737
推:
8
回應:
0
1:33

現流冊店 台灣文學與獨立音樂的巧妙交集

2024-06-12
瀏覽:
4,587
推:
0
回應:
0
2:58

從她到他 阿塔男孩Deven走出跨性別之路

2024-06-07
瀏覽:
3,878
推:
0
回應:
0
2:11

林芝創造林下經濟 瑪吉姆姆的藥草之路

2024-06-03
瀏覽:
4,972
推:
1
回應:
0
3:17

美人魚兒歌 啟發兒童尊重多元性別

2024-05-31
瀏覽:
4,151
推:
0
回應:
0

志工江雅惠 領悟「髓」遇而安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8,983篇報導,共12,907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8,983篇報導

12,907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