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灣漁業談生態保育與實用需求
台灣屬於海島型國家,而且因為地理位置獨立且四面環海的緣故,讓台灣產生了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台灣的氣候也非常適合多數物種的生存,只是近年來全球暖化造成大環境的變遷外,人類的濫捕濫取也使得多數物種面臨極大威脅,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兼執行長邵廣昭說,如果台灣漁業再無限制的讓漁民捕獲近海魚類的話,台灣可能在2048年會變成無魚之島。
科技部結合朝陽科技大學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資源,共同規劃出「週末Let's go!分享大師視野」系列講座,於4月29日特地邀請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兼執行長邵廣昭擔任主講人,舉辦「臺灣是「魚之島」或「無魚之島」?」講座。
邵廣昭執行長說,台灣本來是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的島嶼,為什麼時至今日不僅讓魚的種類從130幾種降低至2~30種,此外魚的大小也在三十年前與現今有了2~3倍的差距,原因是來自於,當魚類被捕之後,愈頻繁的獲取,會導致牠們的成長基因改變,體型也就隨之的變小,銷售市場所購買的魚貨也不僅逐年減少種類選擇,連魚的大小也會越來越小,價格卻是逐漸變高。
雖然養殖漁業可以改善濫捕所造成的生態浩劫,但無論是海洋生態的保育或者是近年來大家所關注的食安問題,若政府可以成立相關的管理機制,以及達到確實監督的目的,才能真正的改善這些問題,而不是藉由歷年資料的顯示,讓大家活在警惕之中卻無改變的可能,如此下去的發展,可能不用等到2048年,台灣人民就真的沒有魚可以吃了。
本活動影片已放置在科技大觀園網站 與 知識大講堂網站,科技大觀園網站(網址:https://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10/1/724.htm);知識大講堂網站 (網址: http://knowledge.colife.org.tw/)有興趣的朋友,可到官網觀賞影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