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全台唯一鑄字行 教育與傳承並進

2017/04/25 15:24
2,457次瀏覽 ・ 17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subtitles off, selected

      NS:鑄字機運作的聲音

      標一: 全台唯一鑄字行 困難經營不歇業

      張介冠:「鑄字就是活版印刷的火車頭,沒有了鑄字就沒有活版印刷。」

      隐身在巷弄里的日星铸字行,是台灣最後一間擁有完整繁體字銅模的鑄字行,老闆張介冠則是台灣唯一仍在工作的鑄字師,即使在鑄字行景況最蕭瑟的那十年,他仍然堅持半開店面,不願歇業。

      張介冠:「最重要是想回饋這塊土地,還有保留我所學的,當然也還有一些對我自己父親的懷念。」

       

      標二: 經歷輝煌時期 蘊含文化底蘊

      1949年到1980年代,是台灣活版印刷產業最輝煌的時期,大家看到的書籍都是因為有了活版印刷才能呈現出來。

      張介冠:「其實活版印刷它是屬於凸版印刷的一種,凸版印刷呢,被人類使用一千多年,尤其漢字是一個非常獨特的文字,那對我來講,活版印刷不是只是單純的傳統技藝而已,它背後所蘊含的是相當深邃的文化在裏頭。」
       

       

      標三: 銅模風化毀壞 修復計劃啟動

      然而,店內的銅模因多年來反復鑄造,紛紛風化、毀壞。沒有了號稱是「鉛字之母」的銅模,就無法鑄造鉛字。

      張介冠:「這些都已經超過45年了,像這個,這個都已經開始風化了,旁邊這裡。

       

      標四: 教育與傳承並進 構建工藝館藍圖

      想要保存活版印刷技術,不僅需要籌集資金修復銅模,更重要的是鑄字行的繼承與轉型。

      張介冠:「其實我們不是朝文創走,而是朝文化保存這方向在規劃,鑄字行只是將來我們要成為一個工藝館的一部份而已,除了鑄字之外,接下來還有檢字、排版、印刷、裝幀都會包含在工藝館裡面,最重要的功能是教育與傳承。」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陳良治:「所以那時候就覺得,工藝館這個想法是很好,可是你要讓這個想法能夠落實,就會發現有太多的問題,空間從哪裡來,空間出現之後,怎麼去營運它,怎麼去維護它,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那第三層面的問題是說,空間如果有了,那我那個空間要呈現什麼,當然不會只是硬體嘛,當然想說大家能夠透過參觀工藝館的過程,可以去體會,或者是學習到,關於鑄字或是活版印刷這方面所有的那些能力,那就可能需要影像,甚至需要有人在那邊操作給你看,這時候你可以看到,那就需要一大票的去花成本 精力去發展的一個項目。」

      想要實現張老闆的工藝館藍圖,一人一店之力無法負擔,還需要民間和政府的贊助與支持。

      記者陳映羽 牛雨晗 採訪報導


      你可能也會喜歡

      ▶︎ 01:40
      ▶︎ 02:37

      尋找文字的溫度

      mary51832
      2,040 0 0
      ▶︎ 03:55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