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老厝、畫作、咖啡香 三峽老街的庶民藝術空間

2017/06/19 20:00
4,695次瀏覽 ・ 27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記者張瀞月、張芷瑜/新北市報導】走過熙熙攘攘的三峽老街,穿過一間間黃金牛角麵包店,一扇設計簡潔的天藍色大門格外起眼。台灣畫家吳冠德和家人一齊改建三峽傳統古厝,設立「庶民美術館」,展出本土藝術家的作品和家傳骨董。店內充滿館長妻子和母親手植的植栽,並供應來自台灣小農的咖啡和有機果汁,提供一個庶民沉澱心靈的好去處。吳冠德希望,這樣的空間,能給日漸商業化的三峽老街,注入新的生命力和文藝氣息。

照片

庶民美術館館長吳冠德。 攝影/張芷瑜

 

三峽老街三代三遷 屬於「庶民」的美術館

吳冠德小學四年級師承嶺南畫師,畢業於高雄師範大美術系和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畢業後擔任美術老師七年,接著成為全職畫家。他的兩大創作媒材是水彩和油畫,用水彩寫生台灣的自然山林,以寫實為主;擷取來自大自然的感受,內化後在油畫中吐露出來,以想像和記憶為主。

吳冠德是三峽老街的第三代,祖父早年在九十二號經營一間「聚雲齒科」,診所歇業之後,吳冠德的父母將診所改裝成「聚雲藝術坊」,展出古老的傢俱和吳冠德學生時代的畫作,是庶民美術館的前身,最後老屋卻被分家產的親戚們賣掉了。九十六號的屋主聽說藝術坊被迫關閉,覺得很可惜,便將店面出租給吳冠德一家,「庶民美術館」正式成立。九十六號在日治時代原本是一間和服店,庶民美術館保留傳統街屋的三進格局,以及天井、古井和閣樓,原汁原味的呈現古老的傢俱和陳設。五年後租約到期,庶民美術館便搬遷到了一百一十號,吳冠德花了所有的積蓄改裝這第三間老屋,結合古今藝術,呈現和以往不同的風貌。

 

「很多人都勸我說為什麼要來三峽老街?可以去已經在做文創相關的大稻埕啊。」吳冠德說,

 

很少人來三峽老街的理由和藝文有關,但三峽有歷史背景,出了知名藝術家李梅樹,還有李梅樹花了一輩子的時間整建的「東方藝術殿堂」三峽祖師廟,應該有發展藝文的條件;但三峽老街這幾年過度商業化,許多外地人進來做可以快速獲利的生意,比較少人願意好好耕耘。吳冠德形容小時候穿過三峽老街的拱廊,感覺就像走過時光隧道一樣,是有藝術氣息、有魅力的。「庶民美術館就是希望讓人在喧囂的環境裡,有機會可以接觸到藝術,感染到美的氣息,而且就在生活中,非常自然。」

庶民美術館的「庶民」有兩層涵義。首先,台灣的美術館通常是地方政府或國家的,「但這個美術館是個窮畫家和他的家人一起,庶民百姓用自己的美學和能力創建的美術館。」第二層涵義是,這個地方沒有任何階級,只要進來就能進入美的殿堂,享受精神饗宴。「我想翻轉一個藝術很菁英階級的感覺,比如說一般美術館會讓人覺得很神聖,甚至有點冰冷。這裡用有溫度、非常融入常民文化的特色,去吸引人近來,欣賞到美術館才能欣賞到的藝術,我覺得這也是一種社會教育。」庶民美術館內的畫作擺放方式很自由,也不像一般美術館貼有制式的解說和標價,展現自由又貼近民眾的氣息。吳冠德說他們靠著職業畫家的收入經營美術館,不願意拿公部門的錢來補貼,一方面不能自由發揮自己的理念,一方面擔心結果取向的經營方式會讓美術館變調。「不是真的為三峽著想的人、想從這個美術館身上得到什麼的人來做,心態一定和我們不一樣。」

照片

傳統的八角床被改裝成花架。 攝影/張芷瑜

 

結合古今的歷史藝文空間

一百一十號的庶民美術館結構上只有兩進,但仍有天井,並多了二樓和大小露臺。一樓除了畫作展覽廳和設計成小花園的天井之外,還有一個「時光走廊」,展出家傳的古物。有日治時代留下來的牙醫器具和藥單,還有大伯吳耀忠的畫架和畫具。吳耀忠是李梅樹的入世弟子,白色恐怖時因為參加讀書會被捕。「展出這些除了紀念他之外,也是表達一個傳承的概念,因為我平時都用他的畫具。」

二樓設計成彈性開放的空間,小露台可以看到對面的古蹟金興居和鳶山,以借景納景的方式將三峽風光帶入空間。大露臺非常鄰近對面的紅色屋瓦和對街的山牆,「那都是日本當時最優秀的建築師蓋的,同時有巴洛克式、日式和清代的閔式風格,可以感覺到台灣歷史演進上的特色。」大露臺的高低差還可以當作舞台使用,吳冠德期望這個空間可以成為小劇場,或者說書、表演的舞台。

吳冠德的母親林素瓊從小對木工有興趣,丈夫去世後,木工不僅是興趣,也成為經濟支柱。她自稱庶民藝術家,雖然做的不專業,「有些人就是喜歡這種手工的,覺得有生命力,完美的去外面買就好了啊。」庶民美術館內的傢俱許多都出自她的手。

吳冠德說,對於「老」的元素如何使用,他不傾向復古或仿舊。而是把老的物件、木料蒐集起來,由林素瓊打磨上漆,做成這個空間裡的傢俱。比如桌子原本是舊屋主的門板,上面的刀痕是因為屋主的父親在日治時期經營豬肉攤,用門板當攤位留下的。家裡的八角床被移到露臺改裝成花架、桌子的腳以老式縫紉機台的腳取代。

二樓還有一面百年的土塊牆(土埆厝:傳統的房屋建築,主要以稻草攪泥、經日曬後製成的土埆疊成房屋牆壁,外層再塗上石灰及泥土),花了一個多月請古蹟修復機構做防護,請雕刻家一刀刀鑿掉表面的石灰露出牆的肌理。「我留這一面牆就是為了讓文化記憶可以延續,一面牆能夠講的勝過千言萬語。」年輕人可以感受先民的智慧,老一輩的人也會被勾起回憶,「這是花再多錢去仿舊,再精采的裝潢設計都無法取代的。」

照片

百年的土塊牆。 攝影/張芷瑜

 

除了畫作和建築,花草和茶飲也是庶民美術館的特色。九十六號的庶民美術館以「奉茶」讓來客感受各種感官上的美學,現在庶民美術館提供來自鹿野的咖啡和來自宜蘭的有機蜜柑果汁,「有點像是招待一個來我們家的朋友,也可以支持這些願意善待土地的小農。」妻子和母親喜愛蒔花弄草,植栽可以使空間中的自然和人文相互融合,帶來生命力,也融合了三人的美學和對空間的想像。「我的作品在牆上,她們的作品在院子和天井。」

照片

吳冠德的畫作多以自然為題。 攝影/張芷瑜

 

以藝術自癒助人

吳冠德從小經常接觸大自然,父親又喜歡東方哲學,國中時代給了他一本道德經,於是他漸漸從老莊思想中得到一些創作方向,展現天人合一的境界、順其自然的人生觀。例如用圓形畫布創作,除了有別於西方的黃金比例展現東方氣質之外,因為圓沒有方向性,能夠表現天地流轉的概念。很多作品也沒有明確的主題或焦點,不在意框架比例、賓主關係,「大自然本來就沒什麼賓主關係。」

一幅描繪龜山島的畫作是少數能看出主題的作品,吳冠德小時候常常去位在宜蘭的外婆家,為了紀念過世的外婆而繪製。吳冠德認為藝術不僅可以自我療癒,也能帶給觀眾比較正向的能量。「世間已經有那麼多醜惡衰敗的東西,藝術應該多點美好,不是說表面虛華的唯美,而是可以觸到人內心深處、更接近原始本能的美。」

吳冠德說,庶民美術館的來客什麼人都有,沒有背景知識的人對於作品直覺性的表露,反而非常真誠而直接。曾經有一位癌症患者因為看到他的描繪風中小草頑強的模樣,重新燃起求生意志。「這給了我很大的鼓勵,以前會覺得我們做藝術創作的,是對社會比較沒有貢獻的,經過這個事情之後才知道作品中的精神性或哲理,可以去改變別人的生命,加強了我想來老街開美術館的動力。」

吳冠德希望,庶民美術館能夠成為三峽地區傳承歷史文化與美的地方。也規劃庶民美術館成為一個藝術的公益平台,透過空間連結很多新銳藝術創作者,並拿收入成立庶民美術基金會,發展出一些工作坊,協助偏鄉學生或弱勢家庭,以藝術啟發他們的創造力,進而改善他們的環境。

 

延伸閱讀

球老闆 用插畫探討家的價值

朋丁 在小小巷弄 存在大大藝術天地

竹圍工作室 用藝術守護環境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