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澳美麗背後的悲鳴
南方澳美麗背後的悲鳴
公民記者 林秀宜 / 宜蘭報導
南方澳有著美麗的自然景觀、豐富的海洋資源,但隨著人口外移和漁業蕭條,這樣的討海文化也漸漸沒落。
在港邊不時可以看到正在補漁網的漁民,以及被黑布蓋住的大型漁網,使用漁網(圍網、流刺網)這樣的器具,做單拖、雙拖或圍捕的捕撈方式,雖能快速捕撈大量漁獲,但過度捕撈而缺乏復育,更造成南方澳近海漁場的枯竭。
漁船上不時可以看見正在曬著的衣物,外籍勞工以船為家的景象,已成為南方澳特殊的在地風貌。漁業蕭條、人口外移,為降低人力成本,而引進大量外籍漁工,伴隨而來是本地漁業技術人員老化的問題,南方澳文史工作者廖大慶先生也表示,現在的船長、輪機長依然是本地人,但平均年齡都超過60歲,在未來十年,平均年齡到達70歲時,只要少一個本地船長,就要少一條漁船,因為後繼無人。
而南方澳漁業其他相關產業,也跟著漁港共生共存,其中修船的鋼鐵廠,也隨著漁業的沒落,從原本的數十家,一間間走入歷史,除人口外移,下一代的年輕人不願下來接手技術,也是構成退場的原因之一。
南方澳擁有海天一色的漁港風光,但隨人口結構、生態環境的變化,美麗景致的背後,你是否也聽到了它的悲鳴呢?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