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貓身影 城市靈魂

文字-A A +A

 

影片/宋大,文字/周倩漪

這隻體態嬌美、眼神清亮的貓咪,若是生活在屋子內,該會是萌樣百出、備受寵愛的可愛家貓吧?然而,牠的命運不是如此。牠側躺在街道上,胸腔及肚子上潔白的毛,被大片濃稠的黑色油污沾黏裹住,讓牠幾乎無法動彈。攝影師發現了牠,快被油污淹沒的小貓,他找了許多塑膠袋,戴在手上當成手套,一點一滴地將油污與小貓分離,再帶去醫院。油有毒性,獸醫師沒辦法完全洗掉髒油,最後,只好將毛剃掉,救了小貓。

這張照片與故事如同油污般凝結著空氣。街道的貓,角落的貓,都市化過程中的貓,隨著城市的起伏而呼吸著,生存著。香港攝影師葉漢華,在大街小巷步行尋覓,用相機記錄了街貓的生老病死,喜悅與哀愁。葉漢華的攝影散文集《街貓》,拍浪貓,也拍貓與周圍環境的關係,從街貓的生活,甚至可以看到一個城市的靈魂深處。

攝影師葉漢華去年來台灣,與台灣拍貓人「貓草天空」進行會談,該座談名為〈城市靈魂—社區貓生態記錄淺談〉。兩位深刻記錄街貓生活的愛貓人,交流台灣與香港的街貓處境,從中看到許多相似之處。街貓的生存與人類生活模式息息相關,攝影的那雙眼,帶我們看見了更多貓咪與人類的交會之處。

 

葉漢華曾擔任新聞攝影記者十餘年,在工作與休息的空檔間,他喜歡晃入社區小巷,自此,開始了貓咪攝影的生涯。十年間,他拍攝了許多浪貓:嗷嗷待哺的一窩小貓、鐵皮屋或鐵絲圍網前的貓、在公寓屋簷間飛躍的貓、水果攤旁休憩的貓、窗櫺中的貓臉蛋、屋頂上看著天空的貓、垃圾桶旁徘迴的貓、正在刁老鼠的貓、行走在水管或鷹架上的貓、藏在姑婆芋中的貓……家庭丟棄物的破舊角落,都市更新前被剷除的舊水泥石塊,城市不起眼之處,貓咪生存著,試圖安棲著。

葉漢華表示:「安靜沒有人去的地方,會有貓咪躲著。貓咪覺得雖然環境這麼差,還是可以找到讓自己開心的地方。」他拍攝貓跟周圍的環境,無聲的場景卻顯現活生喧囂的過程:「環境衛生問題,都不是貓兒搞出來的,那些垃圾都是居民丟棄的。」他也發現餵食浪貓的兩難:「餵太少怕吃不夠,餵太多怕居民投訴。」而當一個地方面臨都更、房屋拆除時,「有人替居民說話,卻無人替貓咪說話。」

 

台灣的拍貓人貓草天空則分享台灣的街貓處境。當都更發生時,建築物被拆掉,人與貓被迫遷移,這種情境,台灣與香港是雷同的,在台灣的例子則為樂生療養院的拆除。他觀察燒烤攤旁的貓,有鮮食可吃,日子過得蠻開心的。貓草天空舉例,有一位燒仙草攤的老闆,說餵食貓咪飼料花了他不少錢,老闆表面上嫌棄貓,待貓草天空拍攝貓咪時,老闆卻跟貓說「好好站好啦。」人貓情誼真實顯現。貓草天空說道:「擺路邊攤的人,對貓的態度友善許多;愈是繁榮的地方,對貓的接受度就不太好。看起來,愈是都市邊郊、社會階層較不高的所在,對貓咪和動物反而比較友善。」

座談會民眾發問:「拍攝過程中,遇到生病、受傷的貓,會怎麼處理?」葉漢華說自己本身是TNR志工,在街上看到生病或受傷的貓咪,會儘量送到醫院及中途之家,協助貓咪找到領養。但因個人能力有限,有時無法幫助每一隻貓,只有選擇嚴重的個案,送到醫院治療。葉漢華已和出版社合作,開始進行第二本書,蒐集更多志工見聞的街貓處境。貓草天空描述拍貓人的心情:「愈多媒介關注街貓,能發揮的影響力愈大。」葉漢華語重心長:「這是個漫長的過程,但我看到一點一滴的改變,大方向是正確的。」

 

這些被棄養的貓咪,在城市尋覓生存空間。城市喧囂,牠們安謐;人們匆忙走過,牠們緩步歇息;人類製造髒亂,牠們依然乾淨。街貓是人類的另一面鏡子,城市深處的反照。貓與人呼吸著同樣的空氣,卻承受著人類不欲面對的真相,在都市角落中告訴我們,這個社會到底暗藏著從善到惡、從黑暗到光明的何種光譜。

生命如此大不易,又是如此可貴。如同葉漢華所描述:「夜晚,看到在樓梯報紙上安睡的貓,令人十分感動。」朱天心在《獵人們》這麼寫道:「這貓群且在我寫作中不斷地增生、繁衍、變幻、消失。他們是非常典型的城市流浪貓和野貓的代表。我恰巧遇到了,目睹其生滅,以為有責任寫下來,證明他們確實來過這世上一場。」

如果街貓是城市的靈魂,那麼,這個靈魂像是雋永的智者,智者經歷風霜,卻將菁華提煉出來,讓人們看到自己。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5

加入時間: 2014.08.06

動物平權促進會

加入時間: 2014.08.06
152則報導
85則影音
14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街貓身影 城市靈魂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92,772篇報導,共13,181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92,772篇報導

13,181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