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表珍稀像「恐龍」 綠鬣蜥本性溫馴、不會攻擊人
據統計,今年度光是屏東縣人為抓捕綠鬣蜥的數量,就已超過兩萬隻。每年民間或政府委派單位都在捕抓綠鬣蜥,但是其數量依然高居不下,尤其是在台南、高屏地區數量仍多。綠鬣蜥在台灣大量繁殖,有時會現蹤在美術館、超商門口等人多的地方,有如珍奇異獸的外表、再加上身長可達到150公分,相當於人類小孩,這些外型特徵容易讓人產生誤解。
每當有綠鬣蜥出沒的相關新聞,總會出現動保團體應該負責、「帶回家養」的呼聲。然而,若追溯至源頭,管理單位、養殖場以及棄養者等,更應帶頭負起相關責任。
綠鬣蜥總被描述為具有「危害性」。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劉湘瑤教授指出,綠鬣蜥其實是很溫馴的動物,並不會攻擊人類。而這些綠鬣蜥是草食性,覓食要吃葉子和果實,再加上被野放的關係,因此很常跑到農園、果園找食物吃,對農民造成了財損。
劉湘瑤教授提到,綠鬣蜥被野放也是達到一定的基數,有公的、有母的,才會造成大量繁殖的情形。而現在這種局面,農委會補助獵捕移除其實只能亡羊補牢。
對此,本會(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認為,人類應省思遏止異寵歪風,從源頭就不應交易買賣、引進野生動物。野生動物被迫離開原本的環境,就算飼養者再怎麼努力照顧,都很難滿足動物原本的自然天性,從國外被引進的綠鬣蜥,正是活生生的例子,且還因為繁殖力強、被人類丟棄後覓食於果園,與農民產生衝突,背負許多惡名。
此外,一旦被冠上「入侵種」的名號,就會被民眾當成可隨意移除的動物,甚至很多虐待綠鬣蜥的狀況出現。
綠鬣蜥棲息在樹上,捕捉團隊會以彈弓和空氣槍的方式彈射他們,使他們掉落到地上,媒體用各種誇張的方式形容綠鬣蜥數量多「從天而降」,彷彿他們是從天而降的怪獸,還有如「綠鬣蜥泛濫成災 成侏羅紀公園」,這些相關用詞在在影響了大眾。劉湘瑤教授表示,大眾媒體具有公眾教育功能,報導卻下了不當標題,應努力導正。
根據上述情形,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指出,「入侵種」這個詞使得被冠上這個名號的動物背負惡名,以綠鬣蜥舉例,他們幾乎不會攻擊人類,就算有導致人類受傷的案例,也幾乎是被捕捉時做出防衛行為。
「入侵種」這個詞,帶有貶義、排外及潛在的仇恨意識形態,成為大眾眼中可厭惡唾棄的動物,還容易造成「用槍射他們也沒關係,反正他們是入侵者」的心態,甚至很多虐待或不當對待綠鬣蜥的狀況出現。如前述所說,綠鬣蜥是被人類引進、被不當野放才會在野外繁殖。
另一個不當引進的例子像是六福村引進埃及聖䴉,因疏失導致埃及聖䴉逃逸,在野外大量繁殖。林務局自108年至111年,編列經費7千萬元收拾後果,過程中一直抓動物、把牠們處死。因私人單位疏失,卻造成勞民傷財、全民跟著買單的後果,過程中耗費大量人力及資源。
有鑑於此,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呼籲,從源頭管控就應該做好,讓野生動物留在他們原本的棲息地,不論是養殖場、動物園等業者,都不應將野生動物從野外私自引進。
此外,每條生命都具有同等價值,不論生為哪種物種、或者所屬物種的數量多寡,每個個體所承受的痛苦都應被平等考量。基於此,人類除了應避免不當對待綠鬣蜥,政府管理單位更應加強源頭控管,禁止異寵引進買賣。(徐郁淳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